2008年6月5日(星期四)下午4点,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副部长齐骥介绍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建筑杂志社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据了解,在唐山大地震之后的重建阶段,曾经因初期安置房不当,而给后期永久性住房带来建设困难。请问,在这次灾后重建工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过渡性安置房的规划选址当中有哪些原则?第二,目前,过渡安置房总体进度或者建设进度是否按照预期的计划进行?影响过渡性安置房进度的因素有哪些?
[齐骥]关于过渡性安置房的建设和规划后的永久建筑之间的关系,确确实实是一个很不容易处理的矛盾。我不晓得在座的记者有多少去过灾区,尤其是受灾严重的地区,很多都是大山比较密集,平原相对比较少的地区,仅有的平地已经建了建筑,现在有不少都垮塌了。我们在《过渡安置房规划建设指导意见》当中,原则上提出了尽可能用坡地、荒地、废地和厂房,尽量少用农田的原则要求。
即便这样,可能还会有一些地方由于实在找不出合适的场地,过渡房跟永久房在今后规划当中可能有一些需要调整,这是可能要发生的事情。但是就目前而言,也只能这样,因为我们要尽早地让灾区的受灾群众住上条件稍微好一些的房子,这个矛盾需要在今后工作当中克服解决。但是这个问题,从最初的规划阶段就注意到了。我再补充一下。我们有这样一条技术的要求,如果迫不得已用了一些农田,要求用最简单的工程措施,以便于日后更容易恢复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