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9日1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加快我国玉米作物发展答记者问。
农业部网站记者提问:请问专家,为什么提高玉米单产要以增加种植密度为核心,目前国外做法和我国的生产实践又是怎样的?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我首先从技术环节回答这个问题。第一,玉米的单产可以分每亩的株数乘以平均每株的穗数。在单穗重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株数越多,产量越高。玉米和小麦、水稻一个最大的不同是,玉米是种一颗结一颗。所以,要想增加产量,在保障单株不变的情况下,就得提高密度。
从光能利用角度来讲,玉米是碳4作物,光合效益非常高。从光能利用角度讲,产量等于叶面系数乘以光合系数和光合时间。株数越多,页面系数越大,光合产物越多。
第三,增加密度是最容易通过人为栽培措施来控制和影响的。只要把握播种和定苗环节,就能够达到所要求的密度。
第四,从整个玉米生产发展历程来讲,通过玉米施肥量增加带动产量增加。增加密度也不是无限的增加,一定要合理密植。因为密度的增加导致群体之间和个体之间对光照、水分的竞争加剧。如果在光照水分不足的情况下,甚至导致空秆,这些可以通过耐密品种和增施肥料来解决。
从国外做法来看,美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也是玉米科研和生产最先进的国家。在上世纪30年代时,美国玉米的密度只有不到两千株,产量不到100公斤。到60、70年代,增加到3千株,目前密度将近5千株。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同步增加,产量达到600多公斤。应该说,提高玉米的耐密性,增加密度,增施肥料,是美国玉米高产的主要措施。
从我国生产实践证明,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玉米不到2千株,产量不到100公斤。到上世纪90年代,农业部采取紧凑型玉米推广工作,玉米密度大幅度增加,产量也大幅度增加。当时产量在十年期间增加了100公斤,增长幅度很大。根据专家对目前生产情况的调研和密度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密度还都是偏低,没有达到合理的密度。在东北区一般是3000到3500株,西南区还有大部分不到3000株,密度普遍偏低。在目前密度基础上,普遍增加500到1000株,再配合施肥等其他措施,能够快速直接增加产量100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