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治邦袁纯清等出席放归仪式并放飞第一批朱鹮
我国朱鹮数量已超过1000只基本摆脱灭种危险
5月31日上午10时,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秦岭腹地的陕西省宁陕县寨沟村将第一只我国人工繁育朱鹮放归野外,随后24只朱鹮从笼中飞出,在空中盘旋一圈后落到附近的稻田、湿地和绿色的丛林。
陕西省省长袁纯清、省委副书记王侠、省人大副主任陈再生、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等出席今天在这里举行的朱鹮首次野化放归仪式。国家林业局原副局长、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办公室主任赵学敏,陕西省副省长张伟分别讲话。
野化放飞是指在模拟自然生态条件下,将人工繁育的朱鹮进行人工控制条件下的野化训练,使其逐步适应野外环境后,再放飞到其历史分布区的过程。野化放归可以使朱鹮在异地正常生长、繁育,逐步扩大栖息地范围和种群数量,促进野生种群重建与恢复。
贾治邦说,将人工驯养繁殖的朱鹮科学地放归野外,并在该区域重建朱鹮野生种群,是保护朱鹮的有效途径之一,标志着我国朱鹮拯救保护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2004年我国已经开始朱鹮野外放归研究, 2005年、2006年在陕西洋县成功开展了两次野化放归试验,积累了丰富的放归经验,为这次正式开展朱鹮野化放归奠定了基础。
据介绍,这次放飞仪式结束后, 将由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专家和当地朱鹮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利用无线电跟踪与电视监控系统,对野外放归和人工饲养条件下的朱鹮种群进行监测,确保朱鹮野化再引入后的安全,并就其生态学和行为学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在人工种群达到一定规模后,将更多的朱鹮放归野外。
朱鹮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也是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历史上,朱鹮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北地区,以及日本、朝鲜半岛和西伯利亚东部地区,但受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到上世纪80年代一度认为野生朱鹮已经绝灭。1981年,我国科学家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7只野生朱鹮后,国家林业局和陕西省政府都非常重视这一濒危物种的拯救繁育工作,先后在洋县成立了朱鹮保护观察站和自然保护区。20多年来,我国朱鹮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全国4处朱鹮繁育基地共繁育朱鹮512只,野生种群数量也迅速增长到500多只,朱鹮总数已达到1000多只,已基本摆脱了物种灭绝的危险。(齐联 关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