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5日(周二)上午10:00,国家林业局举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介绍中国政府通过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为改善中国生态、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取得的积极成效。中国政府网对发布会进行现场直播。
[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 曹清尧]6月5日是第36个世界环境日,全人类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特别是关注环境变化中的气候变暖。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温室气体的迅猛增加。在减排措施中,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工业减排措施外,林业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京都议定书》规定,减排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减排即工业减排,二是间接减排及发挥森林固碳的特殊作用。可见,在加强工业降耗减排的同时,应高度重视林业在降耗减排中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快速推进,直接减排的空间十分有限,压力巨大,我们应在间接减排上下更大的功夫,同步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目标。今天,我重点向大家介绍中国在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推进全球生态保护、减缓气候变暖方面所采取的行动及取得的成就。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贮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在“间接”降耗减排方面的作用和潜力很大。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个过程称为森林的碳汇功能。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主要储存在森林植被和森林土壤中。根据有关评估和测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2.48万亿吨碳储量中有1.15万亿吨贮存在森林;全球森林年均吸收的二氧化碳占生物固碳总量的80%;森林通过光合作用,每生长1立方米的蓄积,能吸收1.83吨的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中国现有森林面积26.24亿亩,年均生长量约5亿立方米,每年净吸收二氧化碳约9亿吨,为我国同期排放二氧化碳增量的3倍左右,数量相当可观。而中国森林每亩蓄积量只有5.65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每亩平均生长量只有0.24立方米,仅为林业发达国家的1/2,这些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挖掘的吸碳固碳潜力很大。
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扩大培育人工林,积极发展森林资源,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81年起,中国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到目前全国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到104亿多人次,累计义务植树492亿多株,通过全民义务植树绿化的国土面积21.9万平方公里。多年坚持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中幼林抚育工作,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退耕还林、速生丰产林建设、防沙治沙等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加快了森林的培育。全国森林面积已经由1949年的8280万公顷扩大到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由8.6%提高到18.21%。其中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5326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全国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117.85亿立方米,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蓄积量持续下降的被动局面,进入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的新阶段。近五年,全国已有14.3亿亩天然林得到有效管护,减少森林资源消耗4.3亿立方米;全国累计退耕还林3.47亿亩,有20%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全国林业部门建设管理的自然保护区1738处,18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2.6%,林业部门建立的保护区使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45%的天然湿地、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以及20%的天然优质森林得到了有效保护。与此同时,我国城市绿化工作也得到了较快发展,2006年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2.54%,绿地率28.51%,人均公共绿地7.89平方米。许多城市已把森林作为城市唯一具有生命的市政基础工程加强规划和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蔚然成风,全国已有成都等七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据专家估计,1980-2005年,中国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造林和森林管理活动,累计净吸收了46.8亿吨二氧化碳,通过控制毁林减少排放达4.3亿吨二氧化碳。其中,1994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30.73亿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部门的碳吸收汇约为4.07亿吨,相当于工业排放的13.24%;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6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森林净吸收了约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工业排放的8%。
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立法执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998年以来,各地出台法规规章300多件,初步形成了以《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为核心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体系。2006年,全国各类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的审核率由1998年的53.1%提高到89.9%,森林植被恢复费的收缴率从19.4%提高到90.7%。近年来,国家林业局多次组织开展严打专项斗争,严厉打击违法占用林地和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