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07年第9次新闻发布会6月4日(本周一)下午16时在教育部北楼二层报告厅举行,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同志介绍《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有关情况。
[袁贵仁]在工作目标上,整个规划内容更加注重国家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里包括四点:
1.从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出发,提出了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根据什么提出持续发展呢?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根据这个要求提出教育要持续发展。这里包括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高等教育在学规模达到3000万,毛入学率达到85%。到2000年,我国15岁人上一口平均受教育由现在的8.5年提高到9年以上,我国新增劳动力由目前的10年提高到11年。这些都是按照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这意味着我国新增长劳动力由90年代初以初中毕业生为主,到2000年要提高到以高中毕业生为主。从业人员中,大专以及以上学历人员由目前的7%增加到10%左右。
2.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发,提出协调发展的目标。这个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分类指导、分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因为中国面积比较大。这个规划纲要第一次系统地对不同地区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目标。规划提出来,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平均教育水平差距要逐步缩小,中等发达地区教育水平要明显提高。发达地区要率先发展,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规划纲要还特别提出来,要逐步缩小区域间教育发展的差距,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块应该说也是公平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
3.从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出发,提出了全面发展目标。规划纲要提出来,要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全面发展首先是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要使劳动者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当前重点发展农村教育、职业教育,所以在这个规划纲要中间提出了教育要倾斜,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
4.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建设高水平大学,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的目标。教育一方面要提高国民素质,还有一方面就是要给国家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规划纲要提出,经过“十一五”时期努力,使若干所高校成为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要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在培养和造就杰出人才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不足,我们培养出来的杰出人才、创新人才还不能满足国家创新的需要。同时,高校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要取得更多的、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