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5日上午8时30分,交通部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全国水运工作会议及新闻发布会。全国水运工作会议开幕式由交通部副部长徐远祖主持,交通部部长李盛霖作会议主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毕井泉发言。
[李盛霖]: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已站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我国水路交通现代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有力保障,必须科学分析水路交通事业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解决好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要求水路交通必须提高综合竞争力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和结构变化,为国际海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使海运竞争更加激烈。从传统的数量、规模的竞争延伸到海运服务、技术标准和国际规则制定等方面的竞争,即从“硬件”到“软件”的综合竞争,这是世界海运业的一个发展趋势。我国海运既是世界海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全面参与和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是保障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安全的主动脉,在外贸、能源运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势必要求我国水运业同步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提高水路交通综合竞争力,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提升在世界海运界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提高运输综合实力,保障国家经济运行安全。
第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水路交通必须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土地、能源等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承受的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这个突出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各种运输方式都各有特点和优势,需要加快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宜水则水、宜陆则陆”。水运具有运能大、占地少、能耗小、污染轻、成本低的特点,大力发展水运,充分发挥水运在减少土地占用、降低能源消耗、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贯彻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水运特别是内河航运的比较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何通过体制、机制、技术和管理创新,充分发挥水运资源的综合效能,着力提高水运生产力水平,加快提升水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地位,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在水运发展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和落实,是我们面临的既紧迫又艰巨的任务。
第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要求水路交通必须抓紧抓好发展转型。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水路交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更是服务性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中具有明显优势。必须抓住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机遇,面向市场需求,加大政策支持,加快结构调整,提高水运发展质量和效益,依靠现代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海运服务贸易,推进水路交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水路交通必须提高安全保障能力。随着经济社会和水运事业的快速发展,水路运输越来越繁忙,船舶流量越来越大,通航环境越来越复杂,加之近年来气候环境变化,极端天气频发,对做好水上交通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保障安全的责任和任务越来越重。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安全形势,更加自觉地增强安全责任感,更加科学地把握水路安全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强化安全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监管和救助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