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讲述的是古代农民能通过个人努力改变自己命运,步入上层社会的故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农民工转为市民,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释放经济发展的活力,着墨比较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今年不断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为此,今年将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他具体给出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和数字。 比如今年要推启动教育扶贫工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200万孩子。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上年增长8.5%。 另外还要推行推进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应,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上述表述意义重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的数字,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894万人,比上年增长2.4%。但是外出打工半年以上、居住城市的农民工,尽管被统计为城市常住人口,实际上并未享受城市的社保、教育、养老等福利,也就说农民生活在城市,但仍不是市民。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仅仅为3成,比包含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化率5成左右,低了2成。 农民在城市如果不能成为市民,永远只是农民工,这也就意味说中国社会阶层的流动出了问题。 类似的还有,即便是大学生毕业在城市工作,也存在难以在城市安居乐业的压力。 原因是,像一些城市每平方米动辄万元乃至更多的的房价,不只是对于白领阶层买房感到有压力,对于刚跳出农门到大城市工作的毕业生而言,连租房都成为了问题。 这意味着,即使农民子女考入大学并在大城市工作,但是未必能彻底摆脱农门,实现城市居民的梦想。 现在变化已经开始。 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促进社会流动,使得农民工市民化,大学生和中低收入者转向有产阶层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共有产权和公租房,这些过去在地方试点成功的思路,有望在全国推广。 全国政协委员、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再3月7日表示,共有产权房实质上是“比例产权”,是指中低收入等住房群体购房时,可按个人与政府的出资比例,共同拥有房屋产权。 无恒产则无恒心。 无论是农民工,还是大学生,只有看到了身份可以转换,实现社会角色转换,步入中等收入阶层的希望,才有可能迸发人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而社会流动,过去从来都是经济活力迸发,实现长治久安,发展良性的所在,也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 “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说。 按此测算,未来2亿多农民工大部分将消化转换为城镇化市民。这将使得过去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成的数字被改写,全国包含农民工在内的5成以上的城镇化率将做实。 此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发现,墨西哥、阿尔及利亚、秘鲁等国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在达到3000美元左右的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后,一直无法迈入高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社会流动性低,父辈受不到好的教育,子辈也很难接受良好教育,也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但同期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成功地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到高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行列,与其高的社会流动性,能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能有关。 中国未来能否迈入人均GDP约1万多美元的高收入国家行列,根本取决于社会流动性的实现。 社会流动性低、社会结构固化是动态的不平等,从长期看必然会导致经济增长的停滞。而收入分配、教育不平等、健康不平等,只是静态的不平等,容易在短期改变。 此前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一份调查表明,该院农村大学生的比例,20多年前至少40%,目前不到10%。 21世纪经济报获悉,2013年中国GDP总量达到56万多亿元,人均GDP达到6700美元左右,能否在10年内翻一番或更多,步入高等收入国家行列,从经济领域的改革看,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技术等对经济的贡献。 从社会领域来看,实现社会更多公平和争议,创造更多社会流动性,让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换,显得非常关键。 具体对于每个个人而言,能不能实现学有所教、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除了个人努力外,一个国家的政府,最主要的是能否提供创造实现上述梦想的机会。(定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