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项目化管理为志愿服务增添活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3-17 11:20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张舵、李峥巍)“女儿在国外,想和女儿聊聊天,让她看看我拍的照片,却不会使用QQ、iPad这些新潮的东西。”今年65岁的魏淑云道出了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街道不少老年居民的心声。然而,以往的社区志愿者却无法满足这些专业知识需求。

    从3月份开始,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的一支名为“夕阳再晨”志愿者团队将专业知识送到了魏淑云所在的社区,满足了老年人对电脑知识的需求。

    精准对接需求、有效盘活资源、探索回馈机制,北京市海淀区近年来探索将志愿服务按照项目化管理模式向社会公布,并在体制机制上创新,为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带来活力。

    “今天的课堂作业是发一封电子邮件。”北京邮电大学志愿者田强一边演示着如何操作,一边凑在魏淑云老人耳边轻声讲解着。在老人手边,摆放着一本加大字号的自编讲解教材。

    该团队负责人张佳鑫介绍,在海淀区相关部门协调下,2011年开始,“夕阳再晨”已经服务了全市近十个社区,成为日渐常态化的服务。目前,这个团队已有14个分会,超过1000位志愿者,号召力辐射到其他高校。“之所以能够得到复制,得益于志愿服务需求、供给之间的精准对接。”

    “将志愿者提供的服务作为项目进行管理,向社会公开,这就把优质服务资源精准对接切实需求。”北京市海淀区文明办副主任李东贤说,该区通过梳理汇总社区的居民需求,在区级平台发布信息,按照“就近就便”原则鼓励志愿团队承接,形成完整的“项目化管理模式”。

    “以前的志愿服务工作是单向的,志愿者带着热情去提供服务,却并非居民需求所在。”李东贤说,项目化模式下,海淀区形成了日常服务点单式、重点服务项目制的运转模式,调动了志愿者的积极性,也将志愿工作推向常态化。

    “夕阳再晨牵手蓟门里社区”“中国农业大学在肖家河社区推出课后四点班”,一个个旨在加强邻里守望的志愿服务项目得到了居民认可。

    数据显示,在2013年,海淀区志愿者累计上岗约12万人次,累计服务群众近500万人次,志愿服务的认同率、支持率超过90%。

    此外,海淀区还通过“爱心超市”这种形式,创新志愿者回馈保障机制。志愿者通过提供服务,可获得一定实物兑换奖励。“奖励兑换虽说金额不大,但对志愿者是一种鼓励,这就是小杠杆撬动大服务。”海淀区团区委副书记韩鹭说。

    据悉,2014年,海淀区进一步明确了志愿服务项目从“提出申请”“专家评定”到“结项评估”的一整套流程,继续向全社会征集志愿服务项目。李东贤说,截至目前,已经得到了超过100个志愿服务项目申请,志愿团队热情高涨。

责任编辑: 宋岩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