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3月18日,闫润营在枣木加工厂内雕刻枣木(上图);3月18日,闫润营和妻子将花草摆放在制作好的枣木花架上(下图)。今年49岁的闫润营是河北沧州沧县崔尔庄镇闫村的村民,在外打工时从事木匠工作。2009年,闫润营萌生了将淘汰的废枣木雕刻成精美工艺品的想法。他利用自己的木工知识和手艺创办了枣木加工厂及工艺馆,以坏枣树和枣树根为原料制作根雕、花架等工艺品。他制作的枣木作品经高温蒸煮,不开裂,不变形,保留了树木原貌和清晰的年轮,深受客户喜爱,一些产品还远销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闫润营希望做大做强小枣衍生产业,让更多的人认识、热爱枣木工艺品,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一面是难以承受的生活成本和生存压力,一面是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和乡情乡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者、大学毕业生开始从大城市向家乡“回流”。他们将在大城市里学习掌握的知识、信息和技术带回家乡,在家门口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追逐自己的人生梦想。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有点技能、有点资金、有点营销意识、有点办厂能力、对农村有感情”的“五有”农民工已达200多万人。为鼓励“城归”们回乡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实行税费减免、提供免费创业指导、创办返乡创业园区、改革公司注册登记制度等一些列扶持政策应运而生。从家庭农场、专业养殖,到网上营销、环保产品、文创动漫、美容养生……“城归”们携技返乡创业的天地宽广,前景广阔,他们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故乡的沃土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同时也成为三四线城市发展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生力军。新华社发(周洋 摄)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3月17日,康成霞(中)和工人们一起搬运生态木装饰板(上图);3月17日,康成霞(前)和工人们一起检验生态木装饰板(下图)。在外打工近10年的山东省沂源县悦庄镇崔家庄村36岁的农家女康成霞,利用在外学到的技术和掌握的行业信息,于2012年3月回家乡创业。她四处筹资300余万元,创建了淄博绿福装饰材料公司,加工生产墙面板、地面板等生态木装饰材料。由于生产用料和加工过程低碳、环保,公司所产的木装饰材料畅销各地,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吸纳当地60多名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新华社发(赵东山 摄)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3月18日,沙国瑞在田间为树苗浇水(上图);3月18日,沙国瑞和女友辛利琴在修改为客户设计的绿化施工方案(下图)。今年24岁的沙国瑞和女友辛利琴是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人,2013年大学毕业后,他们回到豫北苗木销售基地——武陟县谢旗营镇辛杨村做起了苗木生意。俩人分别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建立起了苗木销售网站、QQ群等,把以往树苗销售模式走街串巷的“吆喝卖”,转变为电脑桌前的“网上卖”,将单一的苗木销售思维转变为承接园林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能把自己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并帮助村里人多挣点钱是最令我俩骄傲的事情!”沙国瑞说。新华社发(冯小敏 摄)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3月17日,郭璐艺在为顾客做头部按摩(上图);3月17日,郭璐艺在指导员工学习按摩推拿技法(下图)。今年28岁的郭璐艺2007年毕业于西安海棠职业学院中医美容学院,曾先后在西安、郑州几家中医养生馆当过学徒和店长。2010年3月,怀揣一份创业梦想的她回到家乡河南温县,筹资50余万元创办一家中医美容养生馆,利用针灸、推拿、食疗等方式为顾客提供美容、保健服务,这种新颖的美容方式受到家乡顾客的青睐,她的事业蒸蒸日上,雇佣员工数也发展到了7人。新华社发(徐宏星 摄)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3月18日,黄田军在整理苗圃准备育苗(上图);3月18日,黄田军(中)向村民传授果树保花技术(下图)。黄田军是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三里镇双龙村下山屯的一名农民,在福建省永定县果园打工时,他学会了果树种植管理技术。2009年,小有积蓄的他买了1000株红心柚子苗带回家乡,自己种下600株后,剩余全部免费送给村民种植。2012年,他和村民们种下的红心蜜柚开始收获,2013年单株产量达250斤以上,亩收入近5万元。如今,黄田军牵头成立了红心柚水果专业合作社,计划用5年的时间把家乡的2000多亩荒地变成硕果累累的果园。新华社发(陈冬梅 摄)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3月17日,江西都昌县大树乡枫田村农民李飞在香菇大棚里查看香菇长势(上图);3月17日,李飞在晾晒香菇(下图)。今年43岁的李飞家住江西都昌县大树乡枫田村,2013年上半年,在广州务工20多年的他带着积累的资金和在打工期间学到的菌菇种植技术返乡创业。他投资110多万元注册了远丰生态农业公司,租用15亩地,聘请4名村民,搭起大棚,种植香菇。2013年10月底,香菇大棚开始采摘第一批香菇,产量超过了1万斤。今年,李飞将进一步扩大香菇生产基地,向周边农民免费供种、供地,并对农民生产的香菇进行收购,带动更多的群众共同致富。新华社发(傅建斌 摄)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3月16日,罗妹在辅导学生学习舞蹈(上图);3月16日,学生在罗妹的指导下学习舞蹈(下图)。罗妹和蒙亮夫妇曾就读上海师范大学舞蹈专业,2009年毕业后在上海创办了一个文艺团体。为了就近照顾家人,2013年他们放弃了在大都市的事业,回到了蒙亮的老家海南省琼海市。妻子罗妹凭着过硬的舞蹈功底成为一所中学的文艺老师。创办一个专业舞蹈培训学校一直是两人的艺术梦想,尽管小两口在老家的事业才刚刚起步,但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新华社发(蒙钟德 摄)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王飞翔(左)在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九里村天翼脐橙种植合作社搬运刚采摘的脐橙(2013年11月30日摄,上图);王飞翔在处理顾客的脐橙销售订单(2014年1月4日摄,下图)。王飞翔是三峡库区湖北省秭归县一名“85后”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到北京、广州、浙江等地当过推销员、开过公司。2009年10月,他回到家乡开办了“三峡人家之乡土风情”的网店售卖秭归脐橙,并注册了“翔哥橙”的商标,保证网店售出的脐橙不打蜡、不催熟、不染色、不使用保鲜剂,并选择秭归精品脐橙种植基地——天翼合作社作为网店直供基地,通过物流配送至全国各地,让买家足不出户就能坐享“秭归脐橙”。如今,王飞翔的网店已初具规模,从最初的“夫妻店”扩大到有7名销售人员的团队,年收入达10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秭归县120多名淘宝商家组成脐橙电商协会,抱团进行秭归脐橙销售。新华社发(王辉富 摄)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3月17日,张家口缔绎唯美动漫公司经理刘军(中)和助手毛哲(右)、邓杰(左)在探讨设计稿(上图);3月17日,张家口缔绎唯美动漫公司设计制作人员在工作(下图)。三名来自河北张家口的“80后”大学生刘军、毛哲和武鹏在北京一家动漫公司打工时相识。2009年,三人毅然放弃北京的优厚待遇,投资100万元在张家口市宣化区创建了自己的动漫公司,目前已创作多部动漫产品,并开发出玩具、水杯等动漫衍生品,为当地动漫产业的发展开了好头。新华社发(陈晓东 摄)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3月17日,于清波(右)在给客户介绍LED冷光源产品(上图);3月17日,于清波(右三)在车间指导工人生产(下图)。山东邹平县东董村村民于清波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2012年创办华升光电公司,生产十余种节能环保冷光源灯具,同时承接百余个亮化和旧灯具改造工程,实现了“前店后厂”生产模式。于清波成功返乡创业,既为当地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也给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新华社发(董乃德 摄)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3月4日,莫克军在合作社的大仓库里晾晒云耳(上图);3月4日,吴应明、莫克军、蒙章狄(前排从左至右)搬运采收的云耳(下图)。在外打拼近10年的广西南丹县莫克庆、莫克军、张瑞春、蒙章狄、吴应明、颜椿二等6名农民工,利用外出务工时学到的云耳(黑木耳)种植技术,2012年在家乡以入股的方式成立了“南丹县绿山缘专业种养合作社”,并建立销售网络,实行订单种植和销售。目前,合作社亩产干云耳可达1000公斤,每亩纯收入1.5至2万元。在农忙季节,他们聘请附近村屯农民加入云耳棒生产、育种、采摘等,按天给付报酬,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新华社发(符龙强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