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再难,搜寻也不会停步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3-27 16:01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雪龙”号3月27日电(记者张建松)深灰色的海面上翻滚着白色浪花,冷雨淅淅沥沥打在“雪龙”号驾驶台的玻璃上,雨刮器不停地来回摆动,吱吱呀呀的急促声一如人们此时的心情。

    顶着8级大风、冒着连绵冷雨,“雪龙”号科考船27日一早联合已抵达疑似海域的“中海韶华”货轮,在能见度不到1海里的海面上继续搜寻。

    “大海捞针”是形容做一件事情的困难程度。经过连日来的搜寻,记者切身体会到这句中国成语有多么贴切。面对浩瀚无边的神秘海洋,人类的力量显得多么渺小、多么无奈。

    卫星、飞机明明已在高空发现了海上漂浮物,为什么船到了以后,什么也没有发现?

    且不说大海中的漂浮物会随着海流不断漂移,会随着风吹浪动而忽上忽下、忽隐忽现。即使在相对平静的海面,漂浮物也不会完全露出,海面上所观测到的往往只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每天,大海的颜色都会随着光线而千变万化,时而深灰、时而灰蓝、时而浅蓝、时而湛蓝。加上海面上的浪花干扰,“雪龙”号上雷达很难扫射搜寻到细小的漂浮物体。海面上的反光,也给科考队员的瞭望带来困难。

    26日,南印度洋这片疑似海域天气晴好,阳光透过云层直射下来,“雪龙”号的右舷海面出现了大面积的反光。举目望去,茫茫大海好像一面巨大的银色镜面,明晃晃的什么细节也看不到。

    在大海中航行的船舶也不像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踩一下刹车就能停下来。24日,好几位科考队员都看见了船边有个绿色物体一闪而过,但转瞬即逝,快得甚至来不及拍照。“雪龙”号赶紧调头,但仔细找了好一阵子,再也没有见到。

    正如驾驶员在一个枯燥的环境中容易疲劳一样,面对枯燥的海面,瞭望员也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伴随船的起伏摇摆,从高倍望远镜里望出去的海面更加摇摆不定,时间久了,更会头晕恶心。

    在无数普通的石头中,科考队员缪秉魁能一眼辨认出哪一块是珍贵的陨石。他感慨道:“在茫茫大海中搜寻漂浮物毫无规律可循,未知的、不确定的因素也太多,比找陨石难多了。但困难再多,我们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责任编辑: 雷丽娜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