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日经历三次黑夜,雷鸣电闪,大雨倾盆。”“一场大风加冰雹,让南沙区大岗镇满目疮痍,大树横七竖八倒在地上,冰雹大小犹如鸡蛋。”近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网友在微博上直播当地的强对流天气。3月28日至31日,江南、华南地区先后经历今年首场大范围强对流天气。 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如此之强的对流性天气?这次过程有何特点?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告诉记者,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为两个阶段,3月28日傍晚到夜间是我国今年首次大范围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第二阶段主要出现在华南。中央气象台同时启动了强对流预警与暴雨预警。 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最大特点就是大范围的暴雨强对流天气与风雹强对流天气同时“登场”,且强度都很强,这在往年并不多见。张涛举例说,比如在广东,有大约7.7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出现了100毫米以上的暴雨,在如此大面积的暴雨之中,又有大范围的大风冰雹“匿身”其中,这种情形在全年任何时段都不多见。 一般来说,大范围风雹类强对流天气出现的大气环境要求下层较暖湿而中上层较干冷,并且高空风大,这种情况春季和初夏比较容易出现;而大范围暴雨最多发的时段是盛夏时节,比如梅雨期间的江淮,此时大气环境最主要的特点是整层都比较暖湿,且高空风比较小,因此尽管局部地区同现风雨雹并不鲜见,但大范围的风雹和大范围暴雨同时出现的情况并不多见。 张涛解释说,之所以两类强对流天气同时出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形成两种天气的条件达成了“完美的结合”。 暴雨强对流形成的主要条件是需要大量水汽的持续输送。“简单来说就是存在大量水汽的‘汇’。”张涛指着天气图说,像3月30日晚上8点,南海北部低空风速较大,达到了16米每秒,接近7级风,将南海的水汽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到了北边风力减小,水汽汇聚被抬升凝结而成云致雨,这种水汽输送只要稳定维持就可造成华南地区大范围的暴雨产生。与此同时,这种来自南方的输送不仅提供水汽,而且有利于低层大气增暖。而4000米以上的中高空大气却比较干冷,并且风速很大,于是形成上冷下暖的极不稳定大气环境,非常有利于产生雷暴大风和冰雹天气。 同时张涛表示,虽然无法将单一的天气事件与气候变暖之间建立必然联系,但从当前的统计和理论研究表明,气候变暖会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公众今后关注天气变化,提升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和能力是十分有意义的。(记者 贾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