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4月22日电(记者许正)在黑龙江省明水县,有一个被称为“绝情谷”的地方——崇德镇。记者仔细追问,才发现这个别称“大有深意”。 “‘绝情’可不是说‘没情义’,只是以前俺们崇德镇里的路不好,一到雨天进不去、出不来,外乡姑娘都不愿意嫁进来,年轻人出去谈个对象都挺费劲,所以大家就都开玩笑说这里是‘绝情谷’!”崇德镇的一位干部说。 当地人口中的“绝情谷”虽是调侃,却折射出对“行路难”这一曾经的“老大难”问题的焦心和无奈。崇德镇土地以盐碱地居多,地产的香瓜、西瓜远近闻名,但这条“坑路”却在过去的近10年中几乎将“瓜香”与外界阻隔。 崇德镇崇德村村民王福贵说:“从崇德镇到明水县城,路上许多很深的大坑,最大的有1米多深。拉一车西瓜早上从崇德出发,四五个小时的颠簸,到城里碎的碎、破的破,好的剩不下多少!” 而一到雨季,这条路就更让当地人害怕。“最怕的是家里有病人,县里医院的救护车根本进不来,村里的车也很难把人拉出去。这些年因为这条‘破路’耽误看病的情况太多了!”王福贵说。 “行路难”长期未能解决的背后是明水县经济薄弱的现实。作为国家特困地区连片开发重点县,明水县经济基础差、底子薄、总量小,民生欠账多。“公路建设问题县里很重视,但受制于资金、征地等多个因素,一直没能有效解决。”明水县委书记路百胜说。 2011年末,明水县成功申请到了城乡路网升级改造项目。这个县将2012年全年确定为明水公路建设“决战年”,誓将多年存在的“行路难”问题破解。 “开工那天,不少村民围着施工现场兴奋不已。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许多村民还主动给施工队送来瓜果和水。大家觉得,有了这条路就像有了新生活一样!”崇德镇党委书记高双印回忆说。 2012年11月,这条曾让人闻之色变的“坑路”被平整的水泥路彻底取代,困扰崇德镇近10年的“行路难”问题终于破解。眼下,记者驱车从明水县城到崇德镇仅用20余分钟。 如今,这条“重生”的公路正带给崇德镇老百姓许多可喜的变化。“种子化肥的运输成本降下来了,过去拉一车货运费就要150块,人家还不一定愿意拉,现在50块就够了。瓜果蔬菜也好往外运了,更重要的是,俺们老百姓的心气顺了,干啥都高兴!”崇德村的村民王洪轩说。 高双印说,路修好了,利用当地的草原优势,全镇规模养殖的农户立刻多了起来。2012年全镇肉羊养殖量为8万只,去年达到了17万只。2012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700元,去年增至5600元。“感觉我们镇子的发展势头好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