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汛期,复杂多变的天气都牵动人心,而对于气象工作者来说,这是一场艰苦又必须直面的考验。它是新预报员的“成人礼”,也是老预报员传递经验的课堂;它是检验新预报技术的战场,亦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成果展示的平台。 做好汛期气象服务,发挥好国家级单位的龙头带动作用,国家气象中心责无旁贷。该中心主任毕宝贵告诉记者,为做好今年的汛期气象服务,该中心早谋划、早部署,从预报技术、服务流程、人员团队等各方面做好准备,枕戈待旦,全力以赴。 准备,紧张而忙碌 刚刚进入汛期,记者在中央气象台会商室看到,往年在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来袭或台风逼近前,那种战争般的紧张气氛似乎尚未弥漫开来。在各自的岗位上,人们忙碌而有序地工作着。 对于气象工作者来说,汛期气象服务不过是日常工作的延续,并没什么特殊。但同时,汛期又是“特殊”的,对我国而言,汛期天气复杂,暴雨、台风、强对流、高温……事关举国福祉,牵动亿万人心。 天气预报室的唐健,29岁,2012年加入中央气象台。这是他第二年参与汛期气象服务。“我对汛期工作最直观的感受是,工作量要比平时大很多。”唐健说,“打个比方,平时,我们一天工作量等同于制作一到两个城市的精细化预报,在汛期时,工作量相当于一天制作五、六个城市的精细化预报。” 尽管已经历了20多年的汛期气象服务,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高拴柱却告诉记者,汛期仍会让他感到“紧张”。 “首先,汛期天气过程一般更复杂,对公众的影响也更大,譬如台风,前不久生成的今年第4号台风根本影响不到我国海域,但汛期会有更多、强度更强、预报难度更大的台风影响我国。其次,在天气预报工作中,有经验是好事,但不是放松警惕的理由。每一次天气过程都不同,正如我们预报准一个台风,不代表对下一个台风的预报就能做好。最后,对于天气现象,尤其是台风来说,人类的理解和认识还有很大不足,无论年轻预报员还是资深预报员,在台风面前,都是小学生,因此,需要长存敬畏之心,加倍细心、谨慎应对汛期工作。”高拴柱说。 服务,体现现代化 今年,国家气象中心不仅将秉承“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个过程不放过”的服务理念,还将推进气象现代化任务全面铺开,利用现代化的成果,提高汛期服务能力,做到汛期气象服务与推进气象现代化两手抓、两不误。“现代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提高预报能力,提升预报服务精细化水平。”毕宝贵说。 据介绍,今年汛期,国家气象中心将加快GRAPES全球模式业务化进程,升级应用10公里分辨率GRAPES区域模式;T639全球集合预报也将取代T213全球集合预报系统,为业务提供更大支持;不断提高台风预报精细化水平,增发72小时时效内12小时间隔和24小时时效内6小时间隔的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报产品;依靠在遥感技术、作物模型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全面保证产量预报准确率…… 预报技术提升归根结底要通过预报服务体现。据悉,国家气象中心汛期气象预报服务的重中之重在于力推格点化产品体系建设。4月15日,中央气象台定量降水格点化已从目前的24小时时效推进到72小时时效,其在预报和服务产品中增加的雨量极大值预报,将对制作水文预报、及时发布中小河流和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等起到关键作用。未来,还将有十余种格点化产品投入业务、准业务运行,将对包括降水、气温、风、能见度等气象要素进行定点、定时、定量预报,精细度达到10公里以内,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培育,新老共成长 “做好汛期气象服务,除了在技术准备、制度准备、组织及服务流程方面的准备之外,最关键的还是要落实到人。”毕宝贵说。 在国家气象中心,今年,已有1990出生的年轻预报员参与汛期气象服务。面对汛期,如何能让年轻预报员尽快成长并担负重任呢? 回想去年首次参与汛期气象服务的经历,唐健说:“说不紧张那是假的,但中心对年轻预报员有一整套完整的培养机制,这让我们年轻人拥有良好的成长契机和相对宽松的成长空间。譬如,中央气象台建立新预报员实习平台;设立了‘一对一培养制度’,每一位年轻预报员都有一名工作经验近10年的资深预报员担任指导老师。” 2013年,唐健还参与了旨在推进科研与业务相结合的暖季试验,在这个团队里,他不仅可以受到资深预报员的指导,还可以向其他单位、外部门的专家学习。 谈及对年轻预报员的期望,高拴柱说,天气预报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多经历一些,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因为真实面对的天气过程,绝不像教科书中写的那么简单,它极为复杂,需要在值班过程中更加用心学习。在每次过程之后,都要下功夫总结这次天气过程与此前遇到的过程有什么差别。“每年汛期,即便下班之后,我都会反复思考值班时做出的预报结论是否存在问题,哪些地方还需要推敲。可以说,汛期就是24小时的值守,不仅在岗位上,我们24小时都有人值班;对于个人来说,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牵挂着汛期天气。” “对于汛期服务,永远不要说我们完全‘准备’好了,风云变幻莫测,要做到‘每个过程不放过’,只有‘时刻准备着’。”高拴柱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