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学术期刊应运用传播力、影响力引领社会思潮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4-24 08:52 来源: 社科院网站
【字体: 打印本页

    学术期刊是学术思想和知识的载体,是知识分子把握时代脉搏、追踪社会热点、反馈社会思潮、表达和张扬民族文化精神最直接的传播工具。其所刊载的论文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治学倾向,以及他们所推崇或代表的社会思潮,因此,学术期刊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具有重要的引导功能。然而,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在引导中国社会思潮方面整体呈现式微的局面,所以,尽快提高学术期刊引导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正能量是期刊界在新时期面临的重大课题。

    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当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时代赋予学术期刊的历史重任。信息时代数字化建设带来的传统传播方式的变革,要求学术期刊必须高度重视传播力建设。传播力是学术期刊的基础能力,只有将其提高,才能真正提高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传播力,学术期刊对社会思潮的影响力就无从谈起,作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观点或见解就不能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更不可能对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产生辐射、扩散、影响的社会效应,也不可能在坚持、树立正确的社会思潮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提高这种能力,一方面是要加大期刊数字化建设的步伐,不仅要在传统的纸质媒体上有自己的阵地,也要在新媒体上开辟自己的领地与空间,让更多的学者、读者认识到学术期刊在刊载学术思想、提供学术新知、引领社会思潮中的巨大魅力。另一方面,要呼吁当前的学术评价机构,加大对意识形态、社会导向的关注和重视,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增设有关的评价指标,以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式,肯定学术期刊在引导社会主要思潮中所起到的正面、积极作用,推动学术期刊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增强引导社会思潮的本领和能力

    学术期刊要增强引导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本领和能力,更多的要靠提高自身理论素质来实现。学术资源不均衡的现状虽然在短时期内难以从根本上得到完全的解决,但是,学术期刊在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坚持正确意识形态的影响上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纷繁缭乱,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也混迹其中,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尽管他们有的对资本主义弊端进行了改良,但本质上还是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主张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不相容;有的则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以“重新评价”和“重写历史”的面目出现,做翻案文章,设置“理论陷阱”,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散布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极端错误观点。对此,学术期刊一定要高度警惕,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传播。二是始终坚持对非主流社会思潮的怀疑与反思,努力提高对西方思潮辨析的本领。从某一社会思潮产生的源头去认识和了解其真实的面目,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合理的部分要学习和借鉴,对那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则要坚决抵制。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除错误社会思潮的不良影响。三是始终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始终与中国现实国情紧密结合。我们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马克思主义。

    成为进步思想的舞台

    由于学术期刊自身的独特属性,即期刊的学术性和专业性越强,读者面越窄,发行量也就越小,社会的影响力也受到局限,因此必须克服小众媒介的限制,主动开辟渠道,扩大宣传范围,多方位加强自我宣传,不断提高社会辐射力。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把刊物办成凝聚进步思想的舞台,通过优秀的作者队伍集中阐释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索与探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并以此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学术期刊有了优秀的作者队伍,就能将先进的社会思想汇聚一堂,其在意识形态上的引导能力也就愈强,就能够在推动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承担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完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 宁菁菁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