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12部雷达 巡检观测仪器 今年主汛期,全国将新增12部雷达投入正式业务运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积极开展汛前气象观测仪器、设备的巡检、维护工作,保障汛期全天候为预报服务提供实时气象观测资料。这是记者近日从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了解到的。 4月4日,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印发通知,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充分认识在汛期做好综合气象观测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确保责任落实、人员落实、预案落实。要严格按照各项观测规范和管理制度,提前检查与整改,确保汛期和重大活动期间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稳定运行。 同时,通知要求严格执行好气象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能见度仪、探空系统、环境气象观测站、雷电观测站、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等设备运行状况监控业务职责流程,完善并贯彻执行监控业务与维修维护的联动机制和故障维修维护应急预案,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排除。 日前,综合观测司组织相关单位做好沧州、延吉、黑河、三明、神农架、乐山、铜仁、黔东南、商洛、甘南等10部具备组网运行条件的雷达在正式运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上述雷达自6月1日起按业务要求运行和上传资料。另外,自今年1月1日起,黑龙江农垦建三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奎屯两部行业雷达已入网正式运行。据悉,今年主汛期,全国组网运行的雷达将达到172部。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月报”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纳入运行监控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共161部,平均业务可用性为98.99%,主机和配套设施平均无故障时间为120.34小时;参加国家级台站自动气象站业务可用性统计的站点为2412个,平均业务可用性为99.99%;未发现探空系统因故障影响观测的情况;除不参加2月考核的自动站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加可用性统计的区域气象观测站自动气象站共32957个,平均业务可用性为97.2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纳入运行监控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平均业务可用性为98.99%。 据悉,今年,中国气象局批复了2014年应急物资购置计划表,加强了现有雷达、地面、高空等应急物资储备,并新增加了环境气象观测应急物资储备;同时,利用山洪项目加强了省级计量检定实验室、维护维修平台和运行监控系统建设,提升了省级装备保障整体能力。(中国气象报记者 王敬涛) 广东:加强海洋气象综合观测能力建设 台风,是影响广东沿海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在过去的一年里,有9个台风登陆或影响广东省。而在南海区域,强对流、海上大风和海雾等灾害性天气也频繁发生。不仅仅是出门旅游,其实海上运输、海洋资源开发、远海捕捞、海洋军事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都对南海海洋气象服务提出了更迫切、更高的要求。 3月30日,广东正式入汛。从3月下旬开始,广东省大气探测中心的技术人员对全省的部分气象探测设备进行巡检。截至目前,已完成全省风廓线雷达、L波段探空雷达、电解水制氢设备的巡检;4月初,大气探测中心和省气象台的技术人员前往东部石油平台现场,完成自动气象站设备的维护;新一代天气雷达巡检工作也将在4月25日前全部完成;汕头、汕尾、揭阳的海岛自动气象站已经巡检完毕,其他海岛自动气象站巡检将在大气探测中心技术人员的协助下,于4月底前完成,并计划将于5月与港澳气象部门联合开展对粤港澳合作建设的自动气象站的维修维护。 做好南海海洋气象服务,海洋综合观测能力建设是基础。经过多年努力,广东省已建成27个海岛气象站、33个沿海气象站、3个大型海洋气象浮标站、两个船舶站、5个海上石油平台气象站等。茂名博贺和汕头南澳海洋气象综合探测基地建设进展顺利,海洋气象观测逐步由近海延伸到外海。 然而,相对于海域广阔的南海,海洋气象探测资料依然非常稀缺,制约海洋气象预报预测技术的发展。2012年,中国气象局与广东省政府签署《关于加快气象现代化试点省建设合作备忘录》,“平安海洋”气象保障工程是该备忘录中五大重点工程之一。 目前,广东正加快推进“平安海洋”气象保障工程建设,通过加快南海海洋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步建成由岸基气象观测站网、近海气象观测站网及遥感探测相互补充的立体气象监测站网,提高南海海域海洋气象立体观测能力。(中国气象报记者 董永春) 湖北:自动观测站遍布全省 湖北省地处中纬度南北气候过渡带,是我国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的重点区域,省内江河纵横、湖泊山地交错,陆地热岛效应明显、水陆特征复杂,导致局地天气复杂多变,经常出现“十里不同天、隔江不共日”的独特天气状况,尤其是每年汛期,长江、汉江沿线的防汛工作成为各级政府的重点任务,也是气象部门的头等大事。 遍布全省的自动气象站就像一双双警惕的眼睛,时刻监视楚天风云变幻。对全省观测站网进行全面体检也是每年汛前准备工作的重点内容。 近年来,依托山洪气象保障工程项目建设等重大工程,湖北以观测站网建设为抓手,基本形成了集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评估、防御于一体的山洪地质灾害气象保障服务体系。到2013年底,全省共建成国家级自动气象站89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304个,其中四要素以上气象观测站达1219个,站点平均间距8.7公里,在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平均间距达5公里。 湖北气象部门还统筹推进各类专业站网建设,在全省建成了113个交通气象站、20个旅游气象站、17个空气负离子监测站、5个大气成分观测站和46个土壤水分监测站。在与省测绘局合作共建GPS卫星监测站的基础上,双方深化合作内容,共建了30个北斗卫星监测站,进一步提高了气象监测能力,为气象预报服务提供了高精度、高时间分辨率、高可靠性的观测资料;加大新型自动气象站建设力度,2013年新建12个新型自动站,使得全省新型自动气象系统达40套,其中33站实现双套自动站运行。 为保障观测系统安全稳定,湖北强化运行监控,每月定时考核通报观测业务质量、数据传输质量和仪器装备运行状况。据悉,2013年,全省自动气象站未发生过影响气象预报服务的故障。(中国气象报记者 刘庆忠 通讯员 李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