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在祖国的海底插上五星红旗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5-01 16:10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劳动者之歌 在祖国的海底插上五星红旗

——记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300米饱和潜水作业组”

新华社上海5月1日电(新华社记者 何欣 荣龚雯)今年年初,从我国南海海域传来捷报:6名中国潜水员完成我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安全减压出舱。五一劳动节之际,记者走近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300米饱和潜水作业组”,这支在真正的“高压”下工作的团队。

极限高压下攀登生命巅峰

饱和潜水是一种适用于大深度条件下,开展长时间作业的潜水方式。按照国际惯例,当潜水作业深度超过120米、时间超过1小时,一般都采用饱和潜水。

我国的蛟龙号已能下潜7000米,为何还要关注饱和潜水?这是因为,在特殊装备和系统的支持下,潜水员可以在海底自由行动,完成机械无法替代的各种精细动作。

中国开展饱和潜水作业,最早可追溯到2006年。当时南海番禺油田发生立管破裂的紧急情况,需要及时更换。在交通部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潜水队队长金锋的带领下,胡建等5名潜水员下潜103.5米,安全完成油管更换作业,实现中国饱和潜水“零”的突破。

从103米起步,随着经验日益成熟,上海打捞局确立了300米饱和潜水的攻关目标。“水的深度每增加10米,压力就会增加1个大气压。下潜到300米,意味着潜水员要承受31个大气压。”上海打捞局组织指挥专家叶似虬告诉记者,在高压环境下,潜水员的身体、心理和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变化。

按照程序,潜水员先在生活舱内适应后,才能下潜作业。“即使在生活舱内,随着压力加大,挠痒痒都变得很困难,像放慢镜头一样。牙也特脆弱,吃饭时东西咬不动。因为声音变形,讲话像鸭子,凑很近才听得懂。”胡建描述说。

数百次实验刷新“中国深度”

实施饱和深潜作业,冲在一线的是胆大心细的潜水员,背后站着一群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

随着人类步入21世纪,海洋开发成为各国竞逐的目标,饱和潜水也成为和航天齐名的尖端技术。2000年,俄罗斯核潜艇“库尔斯克号”不幸沉没。由于不具备深海潜水作业能力,俄罗斯不得不求助于英国和挪威。这引起了时任上海打捞局局长叶似虬的深深思考。

在叶似虬带领下,上海打捞人开始了艰苦的攻关。当时,上海打捞局只拥有一套1983年从法国引进的200米饱和潜水设备,且因为多年未用已经锈蚀严重。从修复这套设备开始,上海打捞局先后完成数百次压力和密封实验,起草了我国首部饱和潜水作业程序……

在国际上,饱和潜水300米只有少数国家掌握并进行封锁的技术。比如在高压下,气体溶解于人体组织里,易引发“氮麻醉”和“氧中毒”。由于空气中的氮氧比例没法改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拿氦气替代氮气,人工配制成比例适当的氦氧饱和气体。

“随着下潜深度不同,氦氧的混合比例精确到多少,不可能从别人的嘴里听说,只能靠自己摸索。”300米饱和潜水作业总指挥郭杰说。

依靠自主研发的饱和潜水技术,上海打捞局先后完成了番禺、西江、文昌等油田以及崖城气田的油管更换和抢修工作,打破了外国公司在中国饱和潜水作业市场的垄断地位。不断刷新的“中国深度”,彰显了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决心。

向着500米深海再出发

目前,中国救捞系统正在加快发展饱和潜水成套技术,集中开展500米深潜技术的攻关,力争实现救捞作业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00米饱和潜水作业,面临着巨大的难题。一是完整性,包括潜水员健康生活。二是可靠性。三是可操作性,要确保技术成熟,使一般人员接受培训后也能使用。”叶似虬说。

潜水员们也在积极准备中。胡建说,饱和潜水员需要有非常好的体力和耐力,平时早上六点半起来跑步,做一系列体能训练。如果黄浦江潮水高,就去潜水训练,比如水下切割、设备维护等。下午学英语,为以后的海外业务提前做好准备。

最重要的支撑,还是潜水员挑战深海的气概和服务国家的意志。“每个人背后都有故事。不管再苦再累,只要一穿上潜水服、戴上重重的帽子,责任感和荣辱感会立即出现,完成任务是脑海里唯一的目标。”当过军人的饱和潜水员李洪健说。

在年初的300米饱和潜水作业中,李洪健最后出潜,把鲜艳的五星红旗亲手插入313.5米深的海底。“插旗不是上级安排的任务,是我的‘自选动作’。在祖国浩瀚的深海里插上五星红旗,我深深感到了作为中国潜水员的自豪。”

责任编辑: 傅义洲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