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为指导和规范自动探空系统建设工作,中国气象局正式印发《自动探空系统建设指南(试行)》。 该指南是根据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气象局自动探空系统的建设需求而制定的,规定了自动探空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的基本要求,包括自动探空系统的建设内容、选址要求及基础建设等内容。中国气象局在自动探空系统业务需求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自动探空系统建设指南(试行)》,这对于我国自动探空系统的业务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中国气象局拥有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平均间距基本满足世界气象组织对全球交换探空站平均间距在250公里以内的布局要求,但存在站点分布不均、东部站点较密、西部站点较疏的现象;同时,我国天气上游的气候敏感地区,如青藏高原,是高空气象观测资料空白区。在现有高空气象观测站网布局的基础上,利用自动探空系统适当增建自动探空站,可填补西部气候敏感区的资料空白,使西部站点密度基本达到中部平均水平,满足天气预报和气候监测的需求。同时,改进部分L波段探空站为自动探空站,提高高空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实现高空气象观测从半人工观测向自动化观测转变,扩展我国高空气象观测的技术手段及自动化观测能力。 记者了解到,自动探空系统通过预置时间或操作员在监控中心发出控制指令,自动运行实现地面至35公里高空范围内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的观测。该系统具有远程监控和无人值守功能,能够提高常规高空气象观测的时空密度,可以填补我国在边远、艰苦地区高空气象观测的空白。 据悉,为提升我国边远、艰苦地区高空气象观测资料获取能力,推进高空气象观测的自动化,实现自动探空系统的业务化应用,中国气象局从2007年起便开始通过气象行业专项支持自动探空系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项目研制单位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完善,于2011年完成了工程样机的设计,于2012年交付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进行试验评估,并于2013年通过中国气象局气象装备许可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