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与“官”办之争——透视企业办赛风波与模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5-13 19:03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民”办与“官”办之争
——透视企业办赛风波与模式

    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记者王镜宇 卢羽晨 苏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希望成为举办体育赛事的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指出,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兴办和支持体育事业。然而,现行体育赛事审批制度却不能完全体现出支持的正效益,甚至有时还成为一种阻碍。

    “民”办与“官”办之争不时产生暗战和纠纷,打“擦边球”等现象并不少见。近年来引发广泛关注的中式台球赛风波等,从一个侧面说明体育赛事审批已处在改革十字路口。

    一项决定使一个赛事“一夜易主”

    台球运动自从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后,便迅速融入普通百姓日常休闲生活,在路旁球案上切磋球技的热闹情形堪称一景。据中国台球协会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台球运动人口超过5000万。然而在遍布大街小巷的球馆里,多数人玩的并非斯诺克或者美式9球,而是中国特有的中式台球。

    2012年3月15日,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决定将中国式台球名称统一为“中式台球”,并将小球运动管理中心批准、中国台球协会主办的首届“全国中式台球排名赛”交由北京星伟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即“星牌”)承办,北京竞博广胜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广。

    小球运动管理中心二部部长、中国台球协会副秘书长王涛解释说,诸多厂商很早就推出以品牌名称冠名的中式台球赛事,培育市场的同时也宣传企业形象。不过厂商之间对于中式台球的称谓不统一,“黑八”“十六彩”“中式八球”等名目繁多。为了统一资源、集中力量将中式台球向全民健身方向发展得更好,所以采取了这一措施。

    两年多来,小球运动管理中心的这一决定备受争议,其中尤以秦皇岛乔氏台球运动推广有限公司的质疑最多。双方纠纷成为业内最受关注的赛事审批案例之一。

    乔氏公司认为,早在2006年起他们就开始举办一系列名为“全国中式八球排名赛”的比赛。公司负责人乔冰说,赛事曾获小球中心批准,比赛名称只一字之差。所谓的统一名称和更换承办方就是为了让乔氏“出局”,公司经营多年的赛事被“一夜易主”。

    在乔冰看来,小球中心实施所谓“审批”,为什么要“审”、如何去“批”都很不清楚,而客观上却是在垄断赛事资源,使权力寻租成为可能。

    乔冰说:“现在体育赛事的资源调配不是市场机制,项目管理中心可以单方面决定把挣钱或者有前途的赛事给谁干,投资者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文字游戏”让比赛照常举行

    在被小球中心终止承办比赛资格后,乔氏仍于2013年1月运作了“乔氏杯”首届中式八球大师邀请赛。赛事由河北省体育局、秦皇岛市人民政府主办,秦皇岛市体育局和秦皇岛乔氏台球企业承办。

    虽然赛事并未得到小球中心的审批,不“正规”,但由于球星云集、专业程度较高,比赛获得了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连续4天的直播,这是中国本土台球运动首次进入央视。之后,乔氏又成功举办了2013和2014赛季的比赛,据乔冰介绍,目前各种大小赛事每年近百场;而星牌在承接了小球中心审批的比赛后,则举办赛事有限。“中式八球”看上去比“中式台球”更红火。

    对于2013年1月举办的“乔氏杯”首届中式八球大师邀请赛的审批细节,至今双方各执一词。小球中心表示除通过电话,并未收到秦皇岛体育局联合地方政府递交的正式文件;乔氏则称多次致电小球中心,但中心始终不同意乔氏联同地方体育局和地方政府递交申请文件。

    乔冰说,由于没有审批,解决办法就是名称上避免使用“国际”“比赛”等字样,但实质上仍是比赛,冠军奖金也比小球中心要求的高出许多。

    而据王涛介绍,小球中心对乔氏屡亮“红牌”的理由主要有四点:第一,由于目前中心和协会“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除了主办赛事外,还有国家队、后备人才、裁判、教练等诸多工作,人力、精力等方面均受限制,想办赛事的厂商遍地开花“根本管不过来”,因此不可能报来个比赛就审批通过;第二,当乔氏欲申报这项国际赛事至小球中心时,中心已将中式台球定位于全民健身,不希望引导企业砸钱办商业赛事;第三,如果是国际比赛,则须上报总局审批,而乔氏在2012年底跟中心提及此事时已少于体育总局外联司规定的提前三个月申请的期限,且中心已将次年赛事计划呈报给了总局;第四,乔氏始终坚持沿用“中式八球”而非改用“中式台球”的名称有所不妥,因此不予审批。

    就这样,一方是民间力量想办赛,一方是小球中心想推动台球事业发展,然而双方却始终无法将资源整合凝成一股力,原本良好的合作关系越走越远。

    强势项目民间资本尚无“叫板”底气

    乔氏办赛“成功”被业内认为是异数。乔冰也反复强调自己并非有意与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叫板”,而是认为赛事审批制度必须改革。

    在他看来,“中式八球”之所以能跟小球中心的“中式台球”并行,跟台球项目的市场潜力和小球中心对运动员、裁判员及相关资源的控制力不足密切相关。

    据乔冰介绍,现在由中国台球协会主办的“正规”赛事和由民间资本及各厂商支撑的“非正规”赛事的比例大概是1:10左右,没有获批的比赛遍地开花。这也意味着,国内的台球选手更多地是以“非正规”的商业赛事为生,中国台协对他们的约束力相当有限。

    不仅如此,频繁举办的赛事也催生了脱离中国台协体系之外的裁判员队伍。以乔氏为例,他们依托自己的大量赛事培养了一批年轻裁判。再加上地方政府拥有外事权,邀请国外运动员参赛也不成问题。此外企业资金的保障等,使得乔氏与中国台球协会分道扬镳之后仍然得以顺利地运作赛事。

    业内人士认为,乔氏的案例如果放在一些奥运项目的强势管理中心,情形则会大不相同。没有相关管理中心和协会的支持,奖金再高的赛事也难吸引到高水平运动员和裁判员参赛、执裁。在跳水、乒乓球等项目中,控制住运动员的参赛权和注册权,也就等于控制住了运动员的“命门”,民间资本绝无向项目中心“叫板”的底气。

    但在国内商业赛事和活动中十分活跃的红牛公司所掌控和运作的几项赛事,也反映出体育赛事审批的不同形式和面貌。

    翼装飞行世锦赛是代表这项极限运动最高水平的国际赛事,其主办单位是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和世界翼装飞行联盟,承办单位是天门山景区和红牛公司。赛事创办之初,主办方曾将竞赛方案上报给国家体育总局请求审核。但因为这个项目在总局并没有相关归口管理部门和单位,总局没有进行审批,但赛事得以举办。

    此外,2011年开始举办的红牛跑酷大赛,目前也成为全国性专业赛事,但最初是挂靠在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属下的中国极限协会,因为协会能力不足,也给企业办赛创造了较大空间。

    与强势项目中心成功合作的事例,并非绝对没有。创办于2010年的“羽林争霸”红牛城市羽毛球赛已经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群众性羽毛球商业赛事之一,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今年的参赛规模达到8000多支队伍、将近7万人。

    在比赛创办之初,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以批准单位的身份出现。据红牛公司相关人士介绍,这里的“批准”并不是批准赛事能否举办,而是由中国羽毛球协会从专业的角度对竞赛规程和比赛办法把关。到2012年,乒羽中心连批准单位也不再担任,只负责专业指导、协助运动员资格审查等,比赛成为由红牛公司独家主办赛事。

    这项赛事开创了一项新的办赛模式,比赛由红牛公司在各地的分公司联合当地有比赛组织经验和能力的机构来做,比如地方体育局、地方羽协、地方俱乐部等等,而比赛规程则是全国统一的。但这样的案例目前尚不多见。

责任编辑: 郭慕清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