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5月14日电(记者 吴宇)近日,上海市嘉定区新成路街道的近1720名楼组长、680多户独居老人以及380多户残疾人家庭,收到了一本特殊的通讯录。翻开印有雷锋头像的封面,156名本地志愿者姓名、照片、居住地址和联系电话赫然在目。 按照13个服务项目分类,居民家里无论是水管漏水、家电故障,还是有病人需要挂个盐水、量个血压;无论是孩子想学摄影、象棋、乒乓球,老人想接触太极、戏曲和电脑知识,都可以致电约请志愿者就近上门义务服务。万一邻里间发生了小摩擦,谁家遇到红白之事,也都可以请志愿者登门调解和帮助。 通讯录已是第三版 新成路街道志愿者服务总队负责人曹宇是个年轻的街道干部。她告诉记者,2012年3月,新成路街道尝试编印第一版志愿者通讯录,共99人入选。发下去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居民说,通讯录拉近了志愿者和百姓的距离,成了日常生活排忧解难的好帮手;志愿者说,通讯录改变了过去‘一阵风’式的志愿服务,激发了志愿者的热情和活力;上级领导也希望我们不断创新,让志愿者通讯录播撒更多邻里间‘守望相助’的正能量,凝聚起新成路街道的时代精神。”曹宇说。 2013年初,通讯录经重新编辑,入选志愿者增加至141人。近日编印分发的第三版,第一次收录了志愿者的照片和一句话心得,第一次用党徽标注了志愿者政治面貌,手掌大小的通讯录左上角,还细心地钻有一小孔,方便挂在楼组公共部位供居民查阅。 薄连城,是通讯录戏曲类5名志愿者中的一位。2008年退休后,自幼爱好地方曲艺的薄连城组织了一个15人的民乐队,每周五上午为社区敬老院老人义务演出沪剧、越剧和锡剧;长期从事播音工作的薄连城,每周还抽出半天到街道学校,义务为“新上海人”教授沪语方言。 “我过去是志愿工作的旁观者。投身其中,我感觉这是一件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的事情。”薄连城说。 通讯录里的“凡人小事” 据新成路街道宣传委员吴云鸣统计,志愿者通讯录问世两年多来,有3.6万人次得到了志愿服务和帮助。拥有5.6万常住人口的新成路街道,目前在上海志愿者管理系统注册的志愿者已扩展至6512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1.6%。通讯录里的“凡人小事”,常常挂在大家口中。 2013年4月,刚刚退休的潘骏雄做了左膝半月板手术。出院回家后还需换药、复诊,但他住在四楼,没有电梯,出门去医院成了一件难事。多方求助无门后打了一个志愿者电话,没想到第二天就有家庭医生上门义务服务,除了换药,还宽慰叮咛,让潘骏雄感动不已。 今年72岁的喜棣,3年前从江苏南通来到新成路街道,照顾刚出生的孙子。适逢端午节,不擅长包粽子的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请居委会找人帮忙,第二天就吃到了又香又糯的“上海粽子”。惊喜之后,喜棣亮出了七代中医的“家底”,主动要求当一名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姜建忠是上海汽车齿轮总厂的一名电工。20多年来,他义务为社区居民修理家用电器500多次,不仅不要任何报酬,每次还把家电损坏的原因以及正确使用方法详细讲给大家听,被新成路街道居民誉为“我们身边的‘徐虎’”。 通讯录要“走”向全嘉定 在新版通讯录156名志愿者中,来自迎园医院的就有20人,他们不仅提供医疗服务,还开展心理咨询和摄影服务。新成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钱小萍认为,在当前医患矛盾多发的大背景下,迎园医院有这么多医务工作者敢于公开自己的姓名和手机号,而且像其他志愿者一样,基本没有接到过骚扰和推销电话,这本身就说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已经在新成路街道成为风气,“这里尤其不缺少信任”。 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燕爽眼中,志愿者将个人信息通过通讯录的形式公之于众,在奉献爱心的同时,无疑也在接受社会监督,“这是需要勇气和精神的”;而随着志愿工作数量和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小小通讯录又在悄悄改变着整个社会风气。 据了解,近3年来,新成路街道累计投入70多万元人民币,为志愿者提供报刊、服务工具,开展系统培训。今年,新成路街道还计划为所有入选通讯录的志愿者购买保险,并提供一次免费体检,以切实关爱“反哺”志愿者。 嘉定区最近决定,全区12个街镇都可借鉴新成路街道经验,建立覆盖所有社区居委、村的志愿者通讯录。在志愿者愿意公开个人信息的情况下,印制通讯录、联系卡,发放到每个楼组、村组;对不愿意公开个人信息的志愿者,可设立志愿服务联系中转站,通过中转站为社区居民联系所需的志愿服务;最终汇成一本全嘉定区的志愿者通讯录,争取让志愿服务时时可为、人人可为、事事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