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上午,江苏省委中心组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专题集体学习。省委书记罗志军在主持集体学习会时强调,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江苏省实施文化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在江苏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努力使崇德向善成为动听的“江苏好声音”。 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戴木才教授应邀作讲解报告。他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思想新论断,中华传统美德的形成过程、主要特点与作用,对我国古代推进道德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以及相关对策建议等方面,作了全面阐释。 罗志军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勾画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我们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近。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使之内化为全社会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才能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推动个人的梦想、民族的梦想、国家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现在,江苏正处于加快转型发展、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阶段,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新业绩,而且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新辉煌。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领会精神实质,把握基本遵循,明确努力方向,努力把这项基础工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进一步筑牢推进“两个率先”的共同思想基础。 罗志军强调,要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把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宝库开掘好、利用好,既能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又能更好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进入人们的心灵深处。江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吴文化、金陵文化、维扬文化、楚汉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大家园的瑰宝,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要继续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滋养人们心灵、陶冶道德情操。同时要根据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时代性阐释,在继承中更好地创新,形成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要求相适应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江苏先后涌现出“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精神等,这些精神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好继承,又是在改革发展实践中的创新升华。要持之以恒地推进文化建设工程,更加重视江苏人的精神建设,更加注重人的现代化,大力弘扬“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和江苏特点的价值体系,进一步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罗志军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好重点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以重点突破带动面上工作整体推进。要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三严三实”,用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努力成为弘扬周恩来精神、自觉践行群众路线的示范者,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要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要发挥凡人善举的正能量作用。对发生在身边的凡人善举,要大力宣传、给予褒奖、积极倡导,让那些做好事的普通群众理直气壮、受到尊重。鼓励人们见贤思齐,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千万人的小善,如涓涓细流,汇成感人的无疆大爱。 罗志军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务求实效。要创新思路,无论是宣传教育、示范引领,还是制定政策、组织推动,都要采取科学管用的方式方法,把握好时、度、效,打好主动仗,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互动性,最大限度地唱响正气歌、弘扬主旋律。要形成特色品牌,对实践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要注重挖掘、总结经验、及时推广,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形成一个品牌、带动一片的社会效应。要倡导人人参与,坚持不懈地推动实践养成,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对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浓郁氛围。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真正让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为谱写好中国梦江苏篇章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