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2000余名残疾生将有“双学籍”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5-17 09:20 来源: 北京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在第24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西城区培智中心学校与辖区12所普通中小学签约,自此,该校112名残疾学生同时具有培智学校和一所普通中小学学籍。市教委有关人士透露:年内,北京市在培智学校就读以及属于“送教上门”的残疾学生都将拥有“双学籍”。

    “欢迎你,成为我们学校的新学生。”昨天上午,西城区培智中心学校的学生代表喜滋滋地收获新学籍,拿到新校服。与普通孩子相比,这些孩子有的说不清楚话,有的坐不住,需要老师和家长不停地哄着回座位。培智中心学校校长芦燕云介绍,这些孩子的智商多在55以下,心智也就是幼儿园3岁至5岁娃娃的水平,虽然他们进入特殊学校学习,但缺乏正常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此前,西城区培智中心学校曾与该区50多所普通校建立手拉手关系,开展“普特融合”教育活动。今年,为响应《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的通知》精神,该校与实验二小、力学小学、育翔小学、展览路一小、复兴门外一小、涭水河小学、进步小学、文兴街小学、北礼士路一小、五十六中、北京市实美职业学校、北京市外事职高签约,开展融合教育,旨在打开学校大门,架起普教与特教的桥梁,让健全孩子走进来,让封闭的残疾孩子走出去,从而帮助残疾孩子们融入社会。

    “今后,和我们签约的学校都将制定个性化的合作方案,我们学校的孩子可以参加‘双学籍’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芦燕云透露,“比如,结合我们学校的职业劳技培训,我们将与外事职高开展合作,让学生参加他们的职高培训。”其它学校也表示,如果自己学校组织音乐会、春秋游等活动,会适时向培智学校学生发出邀请。

    据了解,目前全市各类残疾学生共有7000多人,70%的学生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30%的学生在培智学校学习或者属于“送教上门”,人数约2000余人,年内,他们都将拥有“双学籍”。(记者 贾晓燕)

    相关新闻

    听障学生走进史家小学课堂

    14日,来自东城区特教学校的24名听障学生走进东城区小学课程资源中心(史家小学基地),与史家小学学生同上一堂课,该区“普特融合”主题教育教学活动正式启动。

    13时,孩子们分别进入6间教室,混编学习创意构建、创意美术、茶艺、家艺、厨艺和陶艺。

    在创意构建课上,来自史家小学的老师付航正教学生们如何用玩具插片拼飞机、赛车和飞椅。听障学生戴着人工耳蜗,认真上课。付航特意放慢语速,仔细讲解,并注意孩子的表情变化,确保孩子们彻底听明白。

    因为听障的缘故,特教学校的学生说话时发音不标准,不过,小家伙们很聪明,通过手势,他们和史家小学学生快乐地交流、合作,很快就拼出了飞机、赛车、飞椅。

    参加此次活动的特教学校学生共有24名,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不等。本学期,他们将与史家小学四年级学生共同到资源中心上课,平均每月一次,每次大约有半天时间。

    史家小学课程资源中心主任陈纲表示,这种“普特融合”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史家小学学生学会平等看待特教学校的学生,反之,特教学校的孩子们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能开阔眼界、像普通孩子一样学到更多技能。(记者 贾晓燕)

责任编辑: 宋岩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