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5月17日电 新华社记者 姜微、何欣荣、姚玉洁 加快促进投资贸易便利的措施出台、推出高效便捷的监管事项、着力打造规范的法制环境……5月的上海草木葱茏、生机盎然,一个个来自自贸区的改革创新举措,源源不断地“溢出”园区、辐射到春风拂面的江南大地。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指出:“上海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立足国家战略、围绕制度创新,兢兢业业、脚踏实地把自贸试验区建设好、管理好,力争在今年四季度拿出第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服务全国。”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挂牌七个多月来,上海自贸试验区以“探路者”的胆识和智慧,一步一个脚印,朝着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根本目的执着前行。 谋制度创新,打造自贸区建设的生命力 上海首家试点民营银行将落户自贸区——上海银监局14日公布的这则消息,为自贸区挂牌以来的企业注册潮画上一个注脚。累计新设7700多家企业、54家持牌金融机构入驻……上海自贸区运行半年的数据,堪比其前身上海综合保税区20余年的成绩。 但人们对自贸区的热情并非源于政策优惠。“谈到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上海自贸区还不如其附近的临港地区优惠。”上海建桥集团董事长周星增“抱怨”说。让他心有所期的是:自贸专用账户(FTA账户)等制度体系落地后,能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不搞政策“洼地”,而是建制度高地,这是上海自贸区的核心任务,也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5月14日,银监会授权上海银监局发布自贸区银行业监管制度,进一步简政放权,简化事前准入;5月9日,自贸区宣布进一步向外资认证机构开放;海关则宣布,今年上半年在上海自贸区已经或即将分批推出14项“可复制、可推广”的监管服务制度…… “自贸区成立半年时,我们做了一个评估,基本结论是坚持制度创新、接轨国际规则,符合当初设定的目标方向。”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说。 据透露,2014版负面清单有望从190项缩减1/3左右,和原来的正面清单相比,虽是一字之差,却代表政府职能的深刻转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通过制定负面清单,“法无禁止即可行”的理念在国内基本站住了。此后各地出现的“权力清单”,某种意义上可视为负面清单的衍生改革。 “自贸区改革总的来说就是‘两条明线、一条暗线’:明线对外是制定负面清单、对内是推进金融改革,暗线就是政府职能转变。”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秘书长陈波表示,只有通过政府职能转变,自贸区才能打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这种营商环境,惠及的不单是外资企业,还有国内企业。以自贸区率先实行的对外投资备案制为例,截至3月下旬,共办结境外投资项目备案19例,总投资近8亿美元,大大方便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哪里有制约发展的瓶颈,改革的触角就伸向哪里;哪里有冗政繁章,改革的利剑就挥向哪里。“自贸区改革力度前所未有!”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表示,“自贸试验区实施了一批改革措施,落实了一批开放举措,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改革效应开始显现。” 种“苗圃”不栽“盆景”重在可复制可推广 先证后照改先照后证、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企业年检改年报公示……这一系列发轫于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如今已在全国逐渐推广开来。 按照计划,到今年四季度上海自贸区挂牌一周年之际,将推出第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目前情况看,自贸区的部分制度已具备移植的基础。 上海自贸区海关工作组负责人张华鲁说,今年5月1日前,海关已经或即将推广的制度有七项,包括先入区、后报关制度和保税展示交易制度等,比这些便利化措施更重要的,是上海自贸区努力探索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包括安全审查机制、企业年报公示制度、信用管理体系和综合执法体系等。 令众多企业倍感清新的是,有些监管制度已经悄然落地。比如上海市近期出台《上海自贸区企业年报公示办法(试行)》,规定区内企业应当在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通过电子身份认证登录上海市工商局网站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报送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示。未按规定期限公示的企业将载入经营异常名录。 “既要放得开,又要管得住。只有事中事后监管有信心了,很多事前审批才能取消。”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说。 拒一哄而上:在改革大棋局中有序推进 上海自贸试验区释放的改革红利,引起海内外瞩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20个省市计划或者正在申报自贸区。 在王新奎看来,上海自贸区挂牌的背景,是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的加速重构。当前,中美BIT等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正在替代原有的多边贸易体系。在这种背景下,上海自贸区扮演的,其实是一种高度开放环境下的压力测试平台。 需要指出的是,上海自贸区建设是国家战略,其发布的负面清单,参考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各种法规文件,是今后我国参与国际谈判的依据之一。 正因为如此,未来在上海自贸区内,将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等标准体系。这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是“啃硬骨头”的改革而不是“吃肉”的改革,没有开放经济基础和成熟监管经验的区域短期内难以适应。 “上海自贸区运行至今,进展相当快,原来重事前审批的倾向已经基本纠正过来。”王新奎认为,现在要沿着已确定的方向,扎扎实实走下去,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周振华则指出,像金融开放等重大改革,保持适度谨慎是对的,因为一旦犯错,损失将是巨大的。 “居高声自远。”上海自贸试验区又一次点燃了人们锐意改革创新的激情。肩负着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前行者的光荣使命,上海不惧路艰,正奋楫争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