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新年伊始,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林镇喜事临门:在省统计局公布的全省百强乡镇排行榜中,海林镇位居第二名! 从“海林第一镇”到“雪城第一镇”再到全省百强乡镇榜眼,海林镇在一次次科学发展的“赛跑”中脱颖而出。2013年,该镇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35亿元,同比增长2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58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7亿元和1.46万元,分别增长15%和10%。 差异化发展,特色农业之路越走越宽 初夏时节,走进海林镇棚室蔬菜示范园的温室大棚,一股收获的喜悦扑面而来——沉甸甸的西红柿、嫩绿的黄瓜挂满秧条,一辆辆收菜的小车忙碌穿梭……菜农徐敬才说:“建棚室政府给补贴,还给提供水电等配套设施,如今我们这里四季果菜飘香,去年仅销往俄罗斯的西红柿就让我赚了8万元。” 近年来,该镇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农业、旅游农业,做强“菌、菜、烟”三大主导产业。目前已培育出木灵芝、花菇等12个珍稀菌种,新增浆果品种9个,冬季果菜品种拓展到16个。 打通食用菌园区连接通道,辟建农产品综合交易大市场……通过张扬生态农业特色,海林镇实现了错位发展,成功引进了一批高效农业项目,食用菌、蔬菜、寒地浆果的“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日臻成熟。 借力发力,推动产城共融发展 随着海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不断发展壮大,作为城关镇,海林镇的土地大面积减少,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如何加快推进城镇化? 借力发力,海林镇在产城融合上做起了文章。他们利用合作社经济使农民以土地入股,再通过村镇土地流转平台,与海林开发区共同筹建了占地60公顷的农民工业园,实行税收分成。目前,已有天企冷泉、晟源粮食加工等6户企业入驻,可吸纳就业千人以上。 日前,忙完自家春耕的林山村农民赵中生来到富源菌业上班,每天收入80元,像他这样在该企业打工的还有200多人。据了解,除农民工业园外,该镇的食用菌产业园、蔬菜园区也成为农民“洗脚上岸”的新选择。 民生账单,叩开城镇化“幸福大门” “现在我也可以领到补贴了!”76岁老人魏金光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2014年,蔬菜村将高龄补贴门槛从80岁降到75岁,惠及400多位高龄老人。 海林镇将经济社会发展的喜人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民生。 1700多户农民搬进城里新居;新修硬质道路13.4万延长米、修建硬质边沟1.22万延长米、新改建桥梁8座;植树3.5万株、新增文化大院6个;全年累计发放各种救助救济款884万元,救助各类社会贫困群众5000多人;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及奖特扶资金60万元…… 细数过去一年的“民生账单”,在海林镇,“发展为了人民”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已经践行的承诺。 作风建设,为强镇崛起保驾护航 几年来,海林镇综合实力能跃升至全省百强乡镇第二名,关键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有一批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镇村干部。 海林镇党委书记王景杰对记者说:“我们每周一7点半班子成员准时开早会,8点半机关干部再开,会上要说清楚上周的工作和本周要干什么。这样,有了计划,有了目标,有了重点,每天的工作才能干得精彩。” 在海林镇,每名班子成员和包村干部,手里都有一本通讯录,满满地记着全镇32个行政村、75个自然屯书记、村主任、村两委成员、屯长、困难户的联系方式等。有了这本通讯录,镇对村的情况了如指掌。 此外,海林镇还提出:干部不但要会架“天线”接收上级精神,更要善于埋“地线”接近群众。定期述职、村民评议、工作日志、村村牵手工程等制度和活动,让镇村干部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摸清了群众的所需所想所盼,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 就在这样一个风清气正的氛围下,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海林镇正向着“龙江第一镇”快步前行,迎风赶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