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6月7日电(记者罗沙、涂洪长)又一年世界海洋日到来之际,2013年度海洋人物出炉。从普通中学生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从科考队员到核潜艇官兵,这群普通却不平凡的海洋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开拓、守护着蓝色国土,谱写下每一个中国人的海洋梦想。 海洋梦,源自少年意气风发的蔚蓝情怀。 16岁与“雪龙”号极地科考船的一场邂逅,开启了陈金石心中全新的天地。参观驾驶室、实验室,听船长讲我国南极科考历史,听科学家讲海洋的奥秘……他从此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 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他最爱往海洋工作一线跑,参观海水淡化研究所、体验中国海监船、参加海上救助工作……他还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以海洋为主题的中学生社团——人大附中海洋社,组织同学开展课题研究,丰富青少年的海洋知识。 “越来越多的同学关注世界海洋的潮起潮落,关注中国海洋英雄们的一次次壮举,关注中国海洋面临的危机,这是我感受到的最大成就。”陈金石说。 海洋梦,离不开科考人员的勇闯险境。 南极腹地,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接到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发出的求救信号。“雪龙”船千里驰援,成功解救52名乘客,却被骤变的浮冰围困。科考队员们没有坐等救援,他们抓住时机,破冰而出。突围成功的那一刻,船长王建忠哭了。 茫茫南极内陆冰盖,28名科考队员仅用了45天时间,一波三折成功建设起中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考察站建成那一刻,全体队员在冰盖风雪的伴奏声中,高唱国歌,百感交集。 “经过风雪南极跌宕起伏的考验,充分证明了我们是一支团结奉献的和谐团队。”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刘顺林深情地说。 海洋梦,是普通民众对大海的悉心照料。 连续7年,连云港市苍梧物业公司副总经理赵军友带着妻儿走遍了100多公里海岸线。不为别的,只是捡垃圾。 白帽子、小挎包,左手长夹子、右手垃圾袋,他与清洁海岸义工团的队友们经常出现在连云港海滩。破旧渔网、烟蒂、塑料瓶、塑料袋……捡起垃圾,仔细分类。细碎繁琐的工作,他认真对待,乐此不疲。 2013年7月,赵军友和队友发现一家企业存在污水偷排入海现象。在排污口取证时,他们险些被工厂里的人打。赵军友报警后,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领导闻讯赶来。企业受到处罚,全市随即开展了排污大检查。 海洋梦,更需要海军战士们用钢铁坚强来守卫。 湛蓝大海,黑色钢铁巨鲸犁波耕浪。1970年12月,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第一艘核潜艇正式服役。数十年来,核潜艇官兵们勇闯惊涛骇浪、建功深海大洋。他们曾连续90昼夜航行,行程数万海里,一举创造新的长航纪录。 一次远航任务中,潜艇核反应堆舱冷却系统突发故障。10名共产党员组成应急抢修队,副机电长孟昭旭第一个冲了进去。他为了和故障抢时间,一鼓作气检修排故障。等到战友们把他强行拉出反应堆舱时,已超出规定时限两倍。他的青春定格在了45岁,与深海同眠。 海洋强国梦想背后,无数海洋人拧成一股绳,点燃自己,照亮海疆。 1934年出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把自己的一生与国家海洋事业相连。他完成了中国海上第一条地震剖面勘测,实现了中国海上勘测“零的突破”。他率先识别出渤海海底构造单元,他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国际海底先驱投资国作出了关键性贡献。 80年代曾头顶大学生“天之骄子”光环的王云回到海岛做起了水产技术推广员。她说:“能把实用的水产技术推广给老百姓,能使渔区老百姓富起来,才是我最终目标。” 还有海监队员缪文波、中海油蛙人楚金勇、潜水器总设计师徐会希、公司董事长吴厚刚……这是一群平凡的海洋人,只因对海洋的热爱,默默耕耘在海洋领域各行各业。这更是一群不平凡的海洋人,因为那份坚守执著,在浩瀚海洋埋下苦与泪,收获心中的海洋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