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安卡拉6月10日电(记者 张崇防 聂云鹏)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中国媒体丝路行”大型跨境集体采访活动,当地时间9日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完成最后一场采访后顺利收官。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等媒体的31名记者参加了这次采访活动。采访历经20天,行程5万余里。 此次采访分为境内和境外两个阶段。境内段包含陕西、甘肃、新疆等三个省区的10个城市,具体为西安、咸阳、兰州、张掖、敦煌、乌鲁木齐、昌吉、伊宁、博乐和阿拉山口,它们都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城镇。 境外段是此次集体采访的重点。采访团足迹覆盖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等三个国家的6个城市,具体为阿拉木图、阿斯塔纳、塔什干、撒马尔罕、伊斯坦布尔和安卡拉。从境内到境外,从起点到终点,采访线路高度契合了古代陆地丝绸之路和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走向和覆盖区域。 围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战略构想,记者通过集中采访到访国政府官员、知名学者和普通民众,我驻当地使馆、孔子学院、中资企业和华侨华人等,全面、准确地了解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五通”方面已取得的进展。 “政策沟通”正发挥保驾护航作用。中国与三国领导人之间的互访、互动在当地营造了良好政治氛围和经贸合作态势,领导人之间的互信在民众层面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当地中资企业和华侨华人纷纷向记者表示“感觉越来越好”。 “道路连通”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各地开往中亚和欧洲国家的多条国际货运班列运行正常,中国西部-西欧国际公路运输走廊的哈萨克斯坦境内段建设明显加速,中国城市与中亚国家多个重要城市的直达航班不断增多,土耳其即将建成通车的安卡拉-伊斯坦布尔高速铁路和横贯东西的铁路将作出新的贡献。 “贸易畅通”呈现明显变化。中国商品和货物经过新疆霍尔果斯和阿拉山口口岸的通关程序较以往缩短了三分之一,中国-哈萨克斯坦霍尔果斯边境合作中心开局顺畅,哈萨克斯坦在引进民营资本和简化入园手续等方面借鉴中方的经验。 “货币流通”面临机遇。人民币在哈萨克斯坦市场层面受到欢迎。土耳其官员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要“第三种国际货币”——人民币或者土耳其里拉。 “民心相通”显示出良好基础。记者在采访中真切感受到到访国各界人士对中国的友好,他们对丝绸之路的历史和影响“记忆深刻”,对沿线国家开展的文化交流“坚定支持”,对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表现出浓厚兴趣和真诚沟通的愿望。尽管中方与这些国家在价值观念、思维习惯、法律法规等层面存有差别,但受访者表示,中国与历史上的这些“亲戚们”再度携手合情合理。 采访活动引发关注和反响。在阅读了中国日报记者采自哈萨克斯坦的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报道之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亨克·休威灵写来电子邮件说,他对如何将欧亚大陆连接起来发生了“浓厚兴趣”,并决定将此作为教学内容讲授给学生。土耳其外交部副次长恩洪在接受集体采访之后,追着记者提供报道反馈,希望借此让“百分之一的中国人”来土耳其旅游,而去年中国到土的游客只有14万。土耳其-中国丝绸之路经济贸易、文化艺术合作协会会长赛乃西·司马义对记者说,要做好土中友好这篇大文章,就必须抓住媒体,这就如同抓住一个人的心,必须抓住他的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