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6月17日电(记者 张桂林) 16日,在重庆两江新区,由工商、质监、食药监等5个驻区部门整合而成的两江新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挂牌成立,将统一承担起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市场监管和服务。此次大跨度的机构整合,是两江新区试水“大部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 作为内陆开发开放的“国家试验田”,两江新区近年来积极先行先试,以实施“大部制”、精简行政审批、优化市场监管为突破口,自我“瘦身”,规范政府之手,最大限度提升行政服务质量和效率,激发市场活力。 早在成立之初,两江新区就把职能关联的内设部门率先合并。经济运行局统一承担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外经贸、统计等4部门职能;建设管理局则整合了建设、市政、交通、安监等9部门。“大部制”下,同质、交叉的事务一并办理。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为例,通常要跑八九个局,而在两江新区一个窗口受理,同一部门内部快速流转,效率大为提高。 针对市场监管领域普遍存在“九龙治水”、重审批轻监管等问题,两江新区勇吃“螃蟹”,以“大部制”整合机构、创新体制。新组建的市场和质量监管局较原来5个局缩减一半的科室,机关编制减少近4成。大幅“瘦身”的同时,监管模式也得到优化“重构”。 两江新区党工委委员、市场和质量监管局局长何友生介绍,除工商、质量、食品药品监管职责外,新区部分内设机构的市场监管职责也将逐步划转过来,最终形成一体化“大监管”格局。同时,监管局的审批事项全部从业务科室分离,专门成立行政审批科,进入政务大厅一口办公;60%的人员下沉基层所,就近服务市场主体,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与此同时,两江新区还在探索按照行政决策、审批与监督执法职能相对分离的原则,组建相对独立、集中统一的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分别在建设管理、市场管理和其他管理类等3个领域统一开展综合执法,从根本上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重复执法问题。 精简行政审批,向市场、社会放权,两江新区毫不含糊。重庆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一次性下放283项市级行政审批等管理事项和权限,给予新区较完整的省级经济审批权限。两江新区提出“不能走了‘恶婆婆’,来了‘恶媳妇’”,对审批权限大胆“开刀”:不涉及土地、财政补贴政策的社会投资项目,只需备案核准,不再审批;对符合产业布局要求的外商投资项目,外资主管部门不再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备案;在工程建设消防领域,实行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分离,强化事中事后的质量抽查和终身责任制。 审批流程也不断优化“再造”。两江新区政务中心常务副主任林海介绍,从注册登记“一表制”,到互不为前置并联审批、非要件容缺受理,再到把274个审批事项的要素申报、受理、审核标准化、公开化,最大限度压缩自由裁量空间,最大程度提升效率。6月初,还上线“两江新区网上行政审批大厅”,试行全过程网上审批,下一步将逐步实现“不见面审批”。 如今在两江新区,内外资企业注册总审批时限分别压缩至2个和2.5个工作日,工程项目建设审批从近300个工作日压缩至28个工作日。政务中心审批服务窗口已经办结的审批事项,平均较法定时限提速86%以上。 政府“瘦身”提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带来发展“红利”。统计显示,今年1到4月,两江新区直管区域新发展各类市场主体同比上升62.7%;新增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10%;新区招商签约落地项目达103个,合同投资总额245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