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英前夕,李克强总理16日在英国主流媒体《泰晤士报》发表题为“中英正走在共赢的道路上”的署名文章。对此,该报同日在头版配发文章称,李克强的文章标志着一场“展示真正中国的运动”已开始,中国作为世界重要国家,将为维护和平与合作作出积极贡献。 李克强2011年以来十多次在外媒发表署名文章,似乎特别偏爱英国媒体,其中在英国《金融时报》就有三次,去年11月他又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发文,如今他又在英国《泰晤士报》发文。当然,这可能与英国媒体影响力巨大,且英语乃世界通用语言有关。 纵观李克强这十多篇文章,其实都有一个玄机,那就是向世界传递一个真实中国的形象。长期以来,外面世界对中国的印象,总免不了走两种极端:一方面是认为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伴随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称霸的可能会越来越高,由此演绎成中国威胁论;另一方面认为中国是一个相当糟糕的国家,无论是腐败还是污染,还是贫困状况都让人不敢恭维,由此演绎成中国崩溃论。 其实,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看到一个客观公允的中国,想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是需要两厢平衡的声音。李克强在《泰晤士报》上的文章就提到此行访英,就是要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改变误解和缓解疑虑。他的文章既谈了中国的发展成就,比如经济稳定发展,还表示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同时,文章也谈了中国的发展短板,比如2亿贫困人口,城乡发展很不平衡,还有相当大的经济下行压力。 这才是真实的中国,李克强出访并不需要“炫富”,也不需要“哭穷”,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得出一个平衡的印象,也是政治领导人的责任。李克强通常在出访前发表署名文章,每每都能引发国内外媒体的频频关注、纷纷解读,甚至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犹如一个免费的国家形象广告。 当然,这些文章在展示真实中国形象之外,通常也会有针对一些国际社会关注的领域表达中国态度。比如去年5月,李克强在德国《时代》周报发文就提到“中德之间出现不一致怎么办?”他给出了“求同存异”的答案。又比如去年11月,李克强在《每日电讯报》发文就回应外界唱衰中国的言论,尤其是针对那些预测中国经济“硬着陆”的观点,发出了自信的中国声音。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不断向外学习,甚至可以说,中国对外在世界的了解要比外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要多。过去,中国需要倾听世界的声音,如今,世界也需要倾听中国的声音。政治领导人通过刊发署名文章,其实完整传递中国声音的好办法,它比接受媒体采访更全面和从容。 在不少署名文章中,也不忘对即将访问的国家做一些赞扬。比如此番称赞英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英国经济实力强劲,拥有活跃的金融系统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能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居世界先列”。比如“赞赏德国为推动欧洲经济复苏所作的贡献”,又如在泰国《民意报》刊文称“泰餐、泰剧、泰国体育日益为中国人民喜爱。” 显然,这些话是说给那些国家的国民听的,这既是政治领导人拉近与访问国家公民关系的办法,也是为两国政府和企业开展进一步合作争取民意支持。唯其如此,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才会变得良善和谐,这正是:一篇小文章,释放大能量。(田享华) |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