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就缅甸总统和印度副总统访华有关情况答问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6-20 19:02 来源: 外交部网站
【字体: 打印本页

一、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商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活动将于6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28日举行的纪念大会。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出席29日举行的纪念招待会。 

  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登盛、印度共和国副总统安萨里将出席上述活动。

  二、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登盛将于6月27日至30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三、应国家副主席李源潮邀请,印度共和国副总统穆罕默德·哈米德·安萨里将于6月26日至30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问:请介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活动有关安排,以及缅甸总统登盛和印度副总统安萨里访华有关情况。 

  答:1954年,中国、印度和缅甸三国领导人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历经国际风云变幻考验,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所接受,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至今仍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印、缅三方商定共同举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活动。6月28日,习近平主席将与缅甸总统登盛、印度副总统安萨里共同出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和庆祝晚宴。29日,李克强总理将与缅甸、印度两位领导人共同出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招待会暨图片展。三国领导人共同出席纪念活动,体现了三方在新时期继承和弘扬五项原则、共同致力于实现和平发展的决心,必将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我相信,在三方共同努力下,有关活动将取得圆满成功。

  中方高度重视登盛总统访华。习近平主席将为他举行欢迎仪式并举行会谈,李克强总理、张德江委员长等中国领导人将同他分别会晤。此外,登盛总统还将赴河南洛阳访问。

  中缅是传统友好邻邦,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胞波”情谊。长期以来,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取得丰硕成果。此访是登盛总统任内第三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对新形势下推动中缅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方坚定奉行对缅友好政策,希望通过此访,巩固中缅睦邻友好、增进战略互信、推进务实合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方高度重视安萨里副总统访华。这是今年5月印度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印国家领导人首次访华,对新形势下推动中印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主席等领导人将会见安萨里副总统,李源潮副主席将举行欢迎仪式和会谈。此外,安萨里副总统还将在学术机构发表演讲,并赴西安访问。

  中印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重要的新兴经济体。近年来,中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健康平稳发展,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各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在国际地区事务中保持良好协调配合。印度新政府成立后,双方展开了密切的高层互动,一致同意加强务实合作,进一步推进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方愿与印方共同努力,建立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携手实现共同发展。

  问:近日,中国海事局发布通告称中国4处新的海上钻井平台将在南海相关水域进行作业。中方是否有意通过此举向外界传递某种信息?

  答:中国海事局通告清楚表明,有关钻井平台作业海域位于中国广东省和海南省近海。对于这些正常的活动,没有必要做过度解读或进行丰富的联想。

问:几年前,缅甸政府宣布暂停密松电站项目。此次缅甸总统访华期间是否会与中方谈及此项目?中方是否希望缅方恢复有关项目计划? 

  答:关于缅甸总统登盛访华期间是否会谈及密松电站项目,目前我没有信息向你发布。我想指出的是,中方坚持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开展海外重大项目合作,要求有关企业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履行好社会责任,也要求有关国家保障当地中方企业的合法利益。中缅双方有关部门和企业正就密松电站项目保持沟通,寻求解决办法。

  问:第一,能否介绍“南海九号”钻井平台目前位置及目的地,是否会进入中越争议海域?中方是否认为该举动会引起越方抗议?第二,菲美即将举行联合海上军演,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包括“南海九号”在内的有关钻井平台位于中国广东省和海南省近海。中国海事局通告标出了明确坐标,你可以去查一下地图。可以说,中方是在自己家门口做事,个别人对此进行过度解读或不当联想,纯属无事生非。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希望有关国家多做促进本地区国家安全互信,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事情。

  问:据报道,日方称将很快公布“河野谈话”调查结果。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答:强征“慰安妇”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期间对亚洲等受害国人民犯下的严重反人道罪行,铁证如山。任何企图为侵略历史翻案的行为都是不得人心的。我们敦促日方切实正视和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负责任态度信守“河野谈话”等对国际社会作出的表态和承诺,以实际行动妥善处理包括“慰安妇”问题在内的有关历史遗留问题。

责任编辑: 傅义洲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