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内罗毕6月28日电(新华社记者 董瑞丰 陈莹莹 丁小溪)首届联合国环境大会27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落下帷幕。在五天会议中,来自上百个国家的1200余名政府、商界和民间代表共商发展绿色经济、保护野生动植物等环保议题。 “中国”在本次大会上成为一个高频词。借助这一全球对话平台,中国展现出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广泛认可。不过,鉴于各方不同诉求,未来围绕环境安全的国际规则博弈将继续加剧,中国有必要提前应对,方能不失先机。 中国广受好评 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环境大会部长级高级别会议上阐述了中国立场,他的发言迎来阵阵掌声。 周生贤指出,在环保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希望发达国家率先垂范,改变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支持。他表示,构建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由之路。为此,中国政府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主席索尔海姆对中国经验大加赞赏。他说,中国通过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减少贫困,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刻诠释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世界树立了榜样。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积极评价中国的环保努力,强调中国在应对自身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也将为世界起到示范作用。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备受好评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中国经济体量大,其生态文明建设每迈进一步,对全球环境保护都是一个巨大促进。而中国政府近年来的坚定表态和切实行动,已经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认可。 其二,中国发展绿色能源的能力,让许多发展中国家羡慕不已。环境规划署南南合作特别协调员李风亭说,中国经济模式的“绿色转型”有着很强借鉴意义,尤其是非洲国家,迫切希望学习中国、得到中国帮助。 中非加强合作 大会期间,中非专门举行了环保部长对话会。非洲近40国环境部门代表出席,迫切希望与中国深化可再生能源技术合作。 乌干达等国代表提出,目前非洲国家70%的燃料来自木材,希望中国加快技术转让,提升当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的能力。 来自中国的环保科技和产品物美价量,备受非洲国家青睐。摩洛哥代表认为,来自发达国家的环保技术和产品价格高昂,非洲希望能利用中国技术,降低成本,普及可再生能源技术。 还有一些国家的代表希望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沙漠化等领域对非洲加大技术合作和人员培训的力度。 中方对此给予积极回应。周生贤在对话会上说,中国将强化中非环境技术交流合作,共同探索绿色发展解决方案。他说,中方倡议开展“中国南南环境合作-中非绿色使者计划”,促进环境治理经验共享,同时开展中非生态环保合作工程,构建环境技术交流平台。他还建议中非围绕绿色发展战略问题加强交流与对话。 分析人士指出,中非之间就环境保护加强合作,中国尽己所能帮助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将进一步增强中国与非洲国家间的互信,有利于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 积极掌握主动权 环境大会提供了一个国际平台,促进了各国环保信息的交流,加深了相互理解与协作,但其背后存在的利益纠葛与规则博弈也不容忽视。 肯尼亚一名高级外交官员在会上一次非正式谈话中提到,欧美国家在此类大会上通常会试图主导议程设置,影响规则制定或使自己直接成为规则制定者,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打压竞争对手。 加拿大环境学者彼得·登顿认为,一些国家的政治议程已经影响了本次会议。“一些人已经把本国政治、国际政治带到环境大会来。” 环境规划署南南合作特别协调员李风亭说,环境大会这样的国际对话平台一方面提供给中国学习先进环保经验机会,另一方面也会受到议程设置的压力。 中国对此显然已有所准备。大会期间,中国与金砖国家、非洲各国都有“专门坐下来谈”的对话会议,这就是表明态度,且主动参与到环境安全问题的议程设置中,为未来可能的国际规则制定提前“做功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