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兴国县埠头乡铭恩新村,一对留守儿童姐弟通过村里专门提供的电脑与远在广东的父母进行视频聊天(6月14日摄)。 6月的赣南,阳光温情而耀眼。 乡村马路两旁的水稻趁机吸收天光的亮,过些日子,它们就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在《关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两周年之际,我们再次走进赣南,探寻发生在这片红土之上的振兴之旅。 穿行在青山逶迤的田畴,驻足于生机盎然的村落,触摸着老区儿女感恩奋进的心脉,我们感受到的,却是比这个夏天还温暖的热度。 赣南变了。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江西兴国县埠头乡铭恩新村,第二期新村住房正在建设中(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一位女工在江西兴国县城一家为国际品牌代工的制衣厂工作,据统计,赣州市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6000元大关,同比增长13.3%,增速由全省末位前移至第一位(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这是6月12日拍摄的江西省兴国县埠头乡铭恩新村,这里将集中安置309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户,分三期完成。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江西省兴国县杰村乡和平村,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在为一位产业大户检修线路(6月17日摄)。赣南地区35万户“低电压”农户已经用上了稳压电。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江西省兴国县埠头乡铭恩新村,胡世瑞老汉在自家新房前留影(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6月12日,江西省兴国县埠头乡铭恩新村村民刘见华在和记者聊天。刘见华曾是弃婴,19年前被养父刘扬泉捡回家,两人相依为命。过去的17年,刘见华几乎没有出过家门,长期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度被村民视为“智障儿”。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