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新华社记者 杨维汉) 不久前闭幕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修改章程,对院士遴选、退出等制度进行改革完善。作为我国科学界的“塔尖”,院士制度改革使院士身份回归学术和荣誉,有助于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最大限度解放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院士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去行政化、去利益化。长期以来,我国院士制度在推动科技界出思想、出谋略、出成果、出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院士制度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院士遴选受非学术因素干扰过多,有的地方和部门让院士称号承载了一些非学术的、带有明显功利性的负担,有的人把院士当作出政绩的标志。如此种种,背离了院士制度的本义,必须加以纠正。 院士制度改革是科技改革的重要一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还科技界一方“净土”。此次在院士遴选渠道上“收窄”,说明相关方面已经意识到由企业、部门推荐存在着明显的“部门利益”和“本位利益”。对于违反科学道德、品行严重不端、严重影响院士群体和声誉的院士,必须通过退出制度形成制约。这些改革举措将为年轻科研人员获取科研资源和话语权创造更多条件,有助于培养科技精英、创造更多科研成果,形成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只有将权势、金钱或人情的影响彻底排除在院士遴选机制之外,才能保障院士队伍的纯洁性和学术性,让每一位院士都实至名归。 推进科技创新,必须向改革要动力。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是“人”。院士制度只有全面拆除利益和行政的藩篱,才能让最高学术殿堂保持合理的人才流动,为富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创造良好成长环境。只有拥有一大批创新性青年人才,国家科技发展才有希望,国家创新才有活力。人们期待院士制度改革成为科技改革的“点火系”,点燃科技创新的新引擎,进而带动各级科研人才梯队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