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向阳红09”船7月7日电 (记者 罗沙)7月7日,南海3000米作业区,晴有阵雨。 受今年第8号超强台风“浣熊”阻挡,搭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从福州起航后改变航向,来到南海海域进行超短基线定位系统的精度复核测试,并视海况变化情况随时准备向西北太平洋预定作业海域机动前进。 虽然离到达作业海域还要航行约一周时间,“向阳红09”船上的人们早已开始为潜水器将要进行的下潜作业忙碌起来。7日上午,科考队首席科学家王春生与潜航员、准备搭乘“蛟龙”下潜开展科考的科学家们坐在一起,商讨下潜作业方案。 如果说“蛟龙”号是一辆“深海出租车”,搭乘潜水器下潜作业的各领域科研人员就是这辆出租车的“乘客”。今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的“准乘客”们中,唯一不是科研人员的就是我。 要成为“蛟龙”的“乘客”并不容易。数千米深海、幽闭的潜水器载人舱,都对“乘客”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在登上“向阳红09”船之前,我还接受了系统的下潜人员培训,学习潜水器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下潜作业操作规范,并搭乘“蛟龙”号在试验水池中进行下潜演练。严格的培训,就是要保证“蛟龙”号和舱内人员在下潜作业全过程中的安全,确保下潜作业取得预期成果。 形成于1亿年以前,面积超过整个北京市,高度差超过4000米,位于西北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中部的采薇海山是我们本行段的目标作业区。到达这片海域后,“蛟龙”号将围绕海山的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开展5至8次下潜作业,深度在2000米至5700米之间。科学家们将搭乘潜水器进行近底航行,观察拍摄矿物和海底生物,并采集海底沉积物、水样和生物样品。 “向阳红09”船后甲板上,刚通过一次全面通电检查的“蛟龙”在队员们的精心维护下精神抖擞、整装待发。而作为此行唯一预备下潜的记者,我对亲身漫游海底并见证我国科学家们利用“蛟龙”探索海底奥秘充满了无限畅想和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