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 (记者 张辛欣 赵晓辉 陶俊洁)中国证监会11日发布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松绑,解决广为诟病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低效率难题迈出了关键一步。专家认为,这势必带动A股掀起新一轮重组潮。 并购重组是产业升级捷径 市场需求旺盛 资产的并购重组对产业的转型升级往往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购买、出售资产等方式,企业可以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吸纳先进技术和资源,优化股权和业务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 “‘大鱼吃小鱼’的重组模式,有助于在行业里迅速形成有主导力、有实力的公司,对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有现实意义。”南方基金首席分析师杨德龙说,特别是钢铁、有色、煤炭等形势低迷的行业,很多公司估值较低,一些有实力的资本可通过产业整合淘汰落后产能形成有竞争力的公司,实现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 此前,潍柴动力收购德国凯傲集团,整合重工行业零部件公司,打造全产业链,不仅使得企业整体实力增强,也给投资者带来较大回报,就是一个典型的并购重组例子。 在新股上市渠道不畅通的当下,并购重组的需求显得格外旺盛。有数据显示,2013年至今,A股市场共有241家上市公司完成或正在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占上市公司总数近一成。而在2011年及2012年,这一数字均未超过70家。 “我们正迎来并购重组的大时代,机会层出不穷。届时,A股将掀起新一轮重组潮。”中央财经大学应用金融系教授韩复龄说。 审批效率低 重组规模远低于成熟市场 虽然并购重组是消化过剩产能、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的一条主渠道,但目前,我国企业兼并重组还有很多障碍,如审批部门多、周期长,交易成本高,加大了并购重组的不确定性。 “目前,企业所受管制还是较多,并购浪潮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证监会上市部主任欧阳泽华曾表示。 “特别是审批周期长,审批条件严格,并购重组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杨德龙也坦言,“后续监管的不到位,使得一些并购重组的信息先于方案泄露出来,造成股价的异动,并最终导致并购重组的失败。” 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与上市公司有关的并购重组交易额约9000亿元,仅相当于去年GDP的1.58%,而印度大体为3%,美国为10%。多名业内专家表示,我国资本市场支持兼并重组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并购重组市场的潜力亟待整体改革予以释放。 欧阳泽华说,近年来证监会一直以信息披露为中心,通过清理简化行政许可,改革现有单一股份定价机制,丰富并购重组支付工具等一系列方式改进并购重组审核理念,为注册制改革做铺垫。 他透露,目前证监会正推动建立跨部门的并联式审批机制,配合相关部门消除制度障碍,缩减部门在审批中的不必要扯皮,未来将不再以反垄断、对外投资、外资审查作为证监会并购重组行政许可的前置条件。这一机制预计今年可出台。 审批“瘦身” 后续监管更要跟上 此次改革带来的审批权“瘦身”可带动A股掀起新一轮重组潮。然而,如何在放开审批的同时避免企业借壳上市进行监管套利,如何加强监管防止内幕交易、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等,都需要在未来的改革中加以推进。 在放松对一般性重组管制的同时,证监会对借壳上市的审核和监管更加严格,明确借壳上市执行与IPO审核等同的要求,创业板上市公司禁止借壳。这体现出监管层不鼓励借壳上市的导向。 此外,证监会对投资者保护也作出特别安排,提出引导重组交易对方公开承诺依法赔偿因其信息披露对投资者造成的损害,明确规定涉嫌违法违规的单位和个人在案件调查结论明确前不得转让所持股份。 “以前我们主要通过对并购重组股票的表现进行监管,比如停牌前成交量放大、股价连续涨停等迹象的公司涉嫌内幕交易,其并购重组方案很难批准。未来,还要进一步创新监管形式和手段,比如利用大数据实现监管等。”杨德龙说。 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光远说,规范并购重组还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借力资本市场只是手段,只有权属清晰、权责明确,才能从根本上激发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起到改革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