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沧区“微治理” 带来社会治理大效应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7-19 12:03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厦门7月19日电(记者俞俭、张逸之)走进厦门海沧区东孚镇西山社,村中间一个纳凉亭,亭旁有一口池塘,小鱼不时浮出水面。村民老吴说,原来凉亭处是个猪舍,村民反映猪舍太臭,影响景观,建议拆掉。村里乡贤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和村民议事会找来养猪户陈益兴,就在这个池塘边开会。见村民们意见那么大,陈益兴就决心把猪卖掉,拆掉猪舍,支持“美丽西山”建设。

    这是厦门海沧区探索社区居民自治“微治理”的一个生动事例。从微心愿到微行动,从微组织到微机制,作为厦门市探索社区居民自治试点的海沧区推行多元参与、互动自治的“微治理”,激活了社区居民自治的活力,带来社会治理“大效应”。

    所谓“微心愿”,就是让群众乐于表达。当地政府问计于民,如设立“金点子”信箱,让居民随时反映需求,依托“民情调查队”,走访收集居民意见。通过广泛征求居民需求,先后推出了创建“邻里中心”、开展“四个关爱”12类160个惠民项目。

    “微行动”,就是从草木维护等微小行动开始,激发起居民维护家园“微环境”的需求,带动起房前屋后的美化、公共空间的维护,开展“家园美化行动”。

    借着群众广泛积极参与的契机,海沧区广泛开展微项目,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如推动“绿地认养”“阳台绿化”“公共空间认管”等家园美化项目,采取上下互动形式,让居民、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到社区惠民项目。

    探索“微治理”中,海沧区培育成立多元性、小群体的“微组织”,促进个体融合社区。如兴旺社区成立居民同驻共建理事会和社企同驻共建理事会,密切了居民之间关系,促使企业和各种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治理。这种充分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的“微机制”,补充了政府治理的不足,推动社会治理走向精细化。

    厦门市海沧区这一探索引起多方关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作为课题跟踪研究一年。多年从事基层政治与乡村治理研究的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认为,这一改革达到中国社会治理的一个新高度,可作为一个社区管理服务体系的样本在全国推广。

责任编辑: 黄林昊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