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时节华北黄淮防暑 闽浙沪需防台风影响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7-23 16:09 来源: 气象局网站
【字体: 打印本页

    7月23日,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暑”到来,这时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我国各地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干旱、暴雨、强对流天气也较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御台风和田间管理等工作最为关键。高温天气下,公众尽量减少外出,不进行户外体育锻炼或者从事体力劳动,预防中暑。

    大暑时节 华北黄淮连日高温 沿海地区连遇台风

    近日,华北、黄淮等地持续高温,多地纷纷发布高温预警。据今日(7月23日)中央气象台06时发布的高温预警消息显示,预计今天(7月23日)白天,黄淮南部、江淮、江汉、江南北部和中西部、华南大部、四川东部、重庆以及新疆大部等地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安徽中南部、湖北中南部、湖南大部、江西大部、广东西北部、广西北部、重庆大部,四川东北部和东南部以及新疆北部、南疆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7~39℃,局地可达40℃。

    气象专家提醒公众特别是户外作业人员,注意作息时间,保证睡眠,尽量避开高温特别是午后进行户外活动或作业;对老、弱、病、幼等对高温比较敏感的群体提供防暑降温指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有关部门应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设备负载大而引发火灾。

    另外,受今年第10号台风“麦德姆”的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多大风暴雨天气。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停止室内外大型集会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人员切勿随意外出,确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危房人员及时转移。相关地区应当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

    江南华南早稻区应抢晴收获 北方旱区要及时灌溉

    大暑期间的高温是正常现象,此时,如果没有充足的光照,喜温的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就会受到影响。但连续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对水稻等作物成长十分不利。预计本周,东北、华北、黄淮、江淮、华南东部沿海等地将出现30~60毫米,局部80~200毫米降水,局地强降水易造成低洼农田短时积水或内涝。新疆南疆盆地、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华南等地将出现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不利于玉米灌浆成熟、一季稻拔节、晚稻移栽返青和棉花开花结铃。另外,今年第10号台风 “麦德姆”带来的强风暴雨将对台湾、福建、浙江沿海地区蔬菜生产、芒果和葡萄等水果生产、水产养殖、农业设施及成熟早稻收获晾晒等产生不利影响,给农林渔业生产造成损失。

    对此,农气专家建议,江南、华南早稻产区应抢晴收获、晾晒成熟早稻;晚稻产区应抓紧整田,适时移栽并采取灌水护苗等措施,防止高温灼伤秧苗,提高秧苗的返青成活率;一季稻区要加强田间水肥管理,为后期产量提升打下基础。西北地区要抓住晴好天气,及时收获春小麦,力争颗粒归仓。棉花产区应及时整枝打顶,改善棉田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棉花蕾铃脱落。降水偏多地区要及时清沟排涝,减轻暴雨洪涝的不利影响;北方旱区要积极组织水源,及时灌溉,减轻干旱对秋收作物的不利影响。东南沿海地区应在台风来临前及时抢收成熟早稻、应季蔬菜和葡萄、桃、李等果实,并做好防雨工作;提早做好果树、水产养殖和农业设施加固工作,台风过后及时修复损毁设施;保持农田和果园沟渠畅通,台风过后及时排涝。各地也应做好稻瘟病、棉铃虫等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工作。

    预防情绪中暑 饮食注意健脾化湿

    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问题,也被称为“情绪中暑”。“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老年体弱者,由于情绪障碍时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等疾病。此时一定要避免生气、着急等极端情绪,尽量做到“心静自然凉”。若出现多思多虑,多与他人交流讲述,避免思虑愁绪蕴结于内。可多听轻松舒缓的音乐,在早晚温度适宜的时候多于户外行走换气。

    大暑时节健脾化湿为第一要务。宜多食各类谷物、莲子、山药、薏米、茯苓、白扁豆等健脾化湿之物。牛奶和性凉性平的肉类如鸭肉、鸽肉等也是此时节适宜佳品。

责任编辑: 雷丽娜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