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快刀斩融资“乱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7-24 08:5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市场上究竟是钱少还是钱多?看当前我国货币信贷总量不小,很多人认为这是钱多,但是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又很突出,很多人认为这算钱少。这样的矛盾正好反映出来当前信贷出现了结构性的问题,它不仅加重企业负担、影响宏观调控效果,也带来金融风险隐患。为此,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十大措施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

    在上述会议公布的举措之中,有三点举措特别引人注意,因为它切中肯綮,直接给融资成本做“减”法。比如抑制金融机构筹资成本的不合理上升,遏制变相高息揽储;缩短企业融资链条,清理不必要的环节,整治层层加价行为;清理整顿不合理收费,对直接与贷款挂钩、没有实质服务内容的收费,一律取消。

    稍加回顾就可以发现,一周前李克强听取了督查组关于政策措施推进情况督查的汇报,其中不少材料就提到企业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比如督查组就发现,有些银行贷款期限从一年缩短到6个月,审批时间却从原来10天延长到一个月,每次还得“还旧借新”,这让企业不得不拆借两个月的高利贷作为“过桥”资金,甚至还出现一些银行工作人员联手“高利贷”进行“寻租”牟利。

    对照前述国务院的举措,正是对督查中发现的这些问题,几乎在一周之内就提出解决方案、“快刀斩乱麻”。如李克强所言,“要出台几项‘硬措施’,争取融资成本年内有所降低。”这种雷厉风行的部署恰是市场所期盼的,一旦政策落实到位,就可能给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下场信贷“及时雨”。

    首先,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它已经变成金融改革难啃的“硬骨头”,非下猛药不能治理。从以下措辞就可以发现李克强开出的“药方”细致而精准,火候到位。昨天的会议要求:“对直接与贷款挂钩、没有实质服务内容的收费,一律取消”,“严禁‘以贷转存’、‘存贷挂钩’等行为。”这种没有留下任何回旋空间的表述,让金融机构很难钻到政策的空子,非常有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其次,商场上常常“一寸光阴一寸金”,压缩企业融资成本也包括降低时间成本。在现实中,有些金融机构通过延长审批时间刁难企业,要么让企业多付出一点成本,要么让企业耽搁一段时间,往往让企业敢怒不敢言。所以,李克强针锋相对地要求优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管理,采取续贷提前审批、设立循环贷款等方式,提高贷款审批发放效率。如果说这还是“治标”,那么紧接着又安排了“治本”之策,那就是积极稳妥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特色中小金融机构,还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市场竞争,增加金融供给。

    再次,化解融资难的主动权其实不在企业或小微企业手上,所以李克强把担子交到了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手上。为什么商业银行不愿意贷款给小微企业,宁愿做“铁公鸡”?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收益不高、风险不低,经济账确实不太划算,但是算社会账又收益丰厚——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60%,纳税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小微企业是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吸纳器。李克强甚至称小微企业是“支撑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金矿’!”

    所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完善商业银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商业银行纠正单纯追逐利润、攀比扩大资产规模的行为。这就是把融资难的板子打在了商业银行身上,它们要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地方政府也不能缺位,上述会议同样要求“积极发展政府支持的担保机构,扩大小微企业担保业务规模”,这话的亮点当然就是“政府支持”。

    当然,市场化风格极其强烈的李克强并不会过分强调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在十大举措中最后一点,他也强调了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增强财务硬约束,提高自主定价能力。

    无论中南海的政策看起来有多美,只有落实到地方才会真美。为了防止国务院发出“空头文件”,上述会议也已经未雨绸缪,要求各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实施配套办法,定期督促检查,引入第三方评估,确保政策尽快落实、见到实效。(田享华)

责任编辑: 穆淼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