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向阳红09”船7月29日电(记者 罗沙)“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9日在西太平洋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开展了今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第9次下潜,这也是我国首次利用“蛟龙”号在该区域开展海底科考。 据现场指挥部介绍,“蛟龙”号当地时间29日7时13分被布放入水,17时37分回收至甲板。本次最大下潜深度为2496米,水中时间为10小时24分,水下作业时间为7小时24分钟。 本次下潜作业中“蛟龙”号收获颇丰,共取得岩石和结壳8块,沉积物插管2管,底层海水8升,珊瑚7个,海星、海葵、海胆各2个,海参、海绵和海百合各1个,同时拍摄了海底矿物和巨型底栖生物的高清视频资料。 通过本次下潜作业,科考队专家发现该海区2500米至1900米深度区间主要以岩石、结皮、沉积物和小结核为主。1900米至1620米深度区间坡度较小,板状结壳与小结核相间出现。1620米至1600米深度区间地形平坦,全部是小结核分布。1600米至1566米深度区间又出现板状结壳。此外,该海区巨型底栖生物成带分布不明显,珊瑚是最优势的类群,尤其是在悬崖和一些巨石上成群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