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海口7月31日电(新华社记者金敏、郭信峰)台风期间无一人死亡、无一人失踪,台风过后第二天,所有受阻主干道实现通车,水电通讯基本恢复正常,房屋的破坏损毁甚至比4年前一场强降雨还要小……超强台风“威马逊”何以在海南省澄迈县难“逞凶”? 以人为本:保障群众生命安全为第一要务 7月18日下午,17级台风“威马逊”从海南文昌市登陆,一路西行到达澄迈。据监测,澄迈最大风力达14级,是该县1959年气象站建站以来有记录的最强台风。台风导致全县45.6万人受灾,经济损失惨重,但无一人死亡、无一人失踪。 作为台风重灾区之一,澄迈如何做到群众安全“万无一失”?澄迈县委书记杨思涛说:“我们将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到防风工作的首位,这是重中之重。” 澄迈玉包村党支部书记吴武昌是一线抗灾干部之一。玉包村是靠海渔村,处在抗风一线。16日上午开始,他就带着2名村干部在村里普及应对台风的知识。18日中午,台风即将来袭,吴武昌挨家挨户说服危险地带的群众转移。18日晚上,吴武昌守在村里的临时安置点,劝说村民不要顶风救船。 “这些船可都是我们的宝贝,可是再宝贵,也不能贵过人命!”在吴武昌的不停劝说下,村民情绪稳定下来,直到风雨停歇后吴武昌才带着大家去查看船只。因为连续几日的劝喊,第二天早上回到家中的吴武昌嗓子已经哑得说不出话来。 “任何财产都比不上生命重要!”杨思涛说,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澄迈将台风对群众生命安全的威胁降到了最低。 据统计,澄迈县在台风来临之前紧急转移群众7365人。其中,转移渔民3082人,1393艘渔船全部回港避风。 未雨绸缪:干群统筹备战应对风灾 “威马逊”造成澄迈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全县公路中断205条(次),供电持续中断58条(次),通讯中断12条(次)。但得益于提前谋划备战,澄迈在全省率先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自15日起,澄迈先后召开6次专题会议,部署防御工作。在“威马逊”登陆之前,各主要负责人已下到各自蹲点乡镇现场指挥。 台风期间,不少受灾地区因通讯不畅而延误了救援时间。澄迈县长吉兆民说,以前抗灾只能坐在三防中心指挥救援,出门就可能无法沟通。对此,澄迈早在2010年就购置了86部具有对讲功能、不受手机信号中断影响的防汛手机,台风期间各主要负责人人手一部,变被动的“坐镇指挥”为主动的“移动指挥”。 为应对突发事件,澄迈提前成立了应急专业分队、预备应急连、驻军抢救分队,各镇也成立了应急连,集合了3000多人。与此同时,各镇、公路部门提前准备好电锯、砍刀等清障工具,交通部门集结客运汽车待命,并备置了冲锋舟、发电机和其他防汛物资。 在强有力的前期统筹下,“威马逊”刚刚过后,针对基础设施的抢修随即在全县全面展开,实现了第二天道路、水电通讯基本通畅。经过3天的救援,全县生产生活基本回到正轨。 亡羊补牢:4年10亿元改造土坯房 “威马逊”造成澄迈农村房屋352间严重受损、195间倒塌,与2010年一场强降雨摧毁700多间民房的纪录相比,损失可谓“小了很多”。而澄迈的干部群众们说,恰恰是4年前那次灾后,澄迈亡羊补牢,投入10亿元启动农村土坯房改造工程,为这次减灾“威马逊”立下汗马功劳。 2010年10月澄迈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700多套倒塌的房屋中有600多套是土坯房。“一刮风下雨,就提心吊胆。”澄迈桥头镇头才村村民老符说,2010年的那场暴雨,最终让他无家可归。 暴雨过后,澄迈立即展开摸底调查,发现全县有1.35万户农民仍居住在土坯房中,涉及4.05万人、19160间房屋。 对此,澄迈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对土坯房进行全面改造,通过政府提供补贴,农信社支持贷款,针对特困户等提供额外补助的方式,解决百姓安居问题。 杨思涛说,截至今年6月底,澄迈改造房屋总数为9445户,预计政府和群众共同投入的资金超过10亿元,今年还将改造2500户土坯危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