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8月1日电(新华社记者 张兴军)“七下八上”(七月下旬八月上旬)是河南传统主汛期。但由于入夏后持续高温少雨,河南省旱情不断蔓延。和以往不同的是,除了农作物旱情,部分城市用水也出现了紧张局面。汛期闹“水荒”的尴尬,对“摊大饼”式的城市病亮起红灯,值得各地警惕。 当前河南正遭遇自1951年以来同期降雨最少的旱情,旱魔肆虐。罕见的是,拥有百万人口的平顶山市,也因为水源告急陷入用水困局。自6月初起,城区包括洗浴在内的特殊行业被迫停水,一些用水大户也按照要求实行限水供应。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作物受旱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关系密切。然而,对于有着完善管网系统保障的城市而言,出现“水荒”不但罕见,而且令人费解。 按照当地水利部门工作人员的解释,50多年前,平顶山市区仅有三五万人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城区人口已达百万。在此背景下,原本为农业灌溉而修建的大型水库逐渐成了城市水源地。由于多年干旱少雨,水库蓄水一再减少,“水缸”日渐露底,城市供水自然“巧妇难为无‘水’之炊”。 捅破这层薄薄的窗户纸,很容易看到,在河南部分城市汛期“叫渴”的背后,是缺乏用水规划一味“摊大饼”造城带来的尴尬。事实上,在各地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类似的先扩张再找水的例子并不鲜见。 几年前,中部某省会城市成功招商一家大型企业,随着园区规模扩大、进驻人口不断翻番,此前修建的唯一一家水厂供水能力日渐紧张,寻找新水源成了当地领导的“难言之隐”。北京也是缺水城市的典型代表。面对不断扩张的城市规模,多年来不得不依靠超采地下水来稳定市内水源。即使今年南水北调江水进京,水资源短缺情况仍然无法根本转变。 截至2013年末,我国城镇化率为53.7%,与发达国家百分之七十多的城镇化率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这也意味着未来仍将有大量人口进城。在这种背景下,河南部分城市汛期城区“叫渴”的困局,给城市盲目扩张“摊大饼”的发展模式亮了红灯,也给那些认为水资源“取之可用,用之不竭”的人敲响了警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