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上午,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再次主持召开会议,分析会商云南昭通红石岩堰塞湖应急处置和水利工程震损排查及抢修情况,进一步安排部署水利抗震救灾工作。会后,国家防总再次向云南省防指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相关信息的归口管理,统一对外发布口径,抓紧分析绘制堰塞湖溃决影响区域风险图,制定完善堰塞湖上下游危险区群众转移安置预案,落实监测预警措施。同时,要求做好震损水库、堤防的险情排查和应急抢险工作。应云南省请求,国家防总紧急从中央防汛物资仓库调运水泵、冲锋舟、发电机等防汛抢险物资,支持云南开展水利抗震救灾工作。 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带领的国家防总工作组于8月4日晚抵达昭通后,立即会同地方相关部门研究红石岩堰塞湖应急处置工作。现场成立了云南省红石岩堰塞湖应急抢险指挥部,下设协调组、技术组、移民组、交通保障组、现场实施组、监测预警组共6个组。5日上午,工作组赶赴红石岩堰塞湖现场查勘,会同地方抓紧研究确定堰塞湖应急处置方案。 据国家防总前方工作组和云南省防办报告,经现场复核,红石岩堰塞体坝顶高程1216米,坝高83~96米,上游侧坝宽286米、下游侧坝宽78米,顺河方向长度753米。堰塞体为两岸强风化白云岩高速崩落而成,总方量约1200万立方米。堆积物中巨石体约占10%,块径30厘米以上的约占30%,块径10~30厘米的约占40%,块径10厘米以下的约占20%。在堰塞湖水位达到1216米时,总库容约为2.6亿立方米,上游回水长度约25公里,集水面积11832平方公里。5日12时,堰塞湖水位1174.60米,较昨日12时上涨16.17米,入流270立方米每秒,通过红石岩输水洞出湖流量约80立方米每秒。目前堰塞湖应急处置采取的措施:一是调度堰塞湖上游的德泽水库关闸拦蓄洪水,减少堰塞湖入湖水量,为堰塞湖应急处置赢得时间;二是调度堰塞湖下游天花板和黄角树电站预泄(堰塞湖下游约19公里和59公里处有天花板和黄角树2座电站,总库容分别为0.75和0.36亿立方米),为后期蓄滞堰塞湖下泄洪水腾空库容。三是落实堰塞湖威胁地区群众转移安置工作。目前,鲁甸、巧家、会泽三县已转移安置5000多人,下游可能淹没区域的群众也都做好提前转移的准备;四是正组织抢险人员和机械抢修通往堰塞湖的道路,为下步实施堰塞湖除险创造条件。 据查,震中周边50公里范围内共有水库及水电站71座。截至8月5日8时,地震已造成昭通和曲靖两市19座小型水库震损,其中小(1)型4座、小(2)型15座,鲁甸县猫鼻子水库和尹家海子水库险情较为严重。目前猫鼻子水库蓄水已由630万立方米降至260万立方米;尹家海子水库蓄水已由54万立方米降至20万立方米,险情已初步得到控制。地震还造成堤防损坏101处54.36千米,乡村供水管道受损225千米,灌溉设施受损42千米,水文和山洪监测设施受损300余处,直接经济损失约2.7亿元。 陈雷强调,当前要把堰塞湖应急处置、震损水利工程排险除险和提前转移危险区群众作为水利抗震救灾的重中之重。一是强化沟通联系。要加强与前方工作组和地方防指的沟通联系,为前方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及时掌握堰塞湖排险、震损水利工程抢修等重点工作进展情况。二是确保信息同步。要加强对现有数据的复核与分析,进一步核实堰塞体的特征数据,加强水文监测,动态掌握和分析堰塞湖的蓄水量、水位、入流等参数,为风险分析提供科学依据。水利抗震相关信息要及时、准确、统一对外发布。三是落实转移避险预案。抓紧进行堰塞湖溃坝洪水流量分析,编制洪水淹没风险图,并据此进一步完善群众转移避险方案,落实危险地区群众转移的各项责任制,明确预警手段、避险地点、转移路线等,做好群众转移安置工作。四是抓紧排险抢修。要抓紧制定实施堰塞湖排险方案,科学调度上下游水利工程,为堰塞湖应急处置争取时间,确保险情安全、科学、高效得到处置。在震损水利设施险情排查基础上,抓紧开展震损水利设施抢修,确保度汛安全。五是做好统筹兼顾。在加强次生灾害防范的同时,要抓紧抢修震损供水设施,设立临时供水点,全力保障应急供水工作。 水利部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周学文,水利部云南昭通水利抗震救灾工作协调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