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014·三界”:重装铁骑突入丛林水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9-04 18:32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合肥9月4日电(记者 徐壮志、张圣涛、高冰)淮南三界,一片植被丛生、山草茂盛之地,被悄然布设成了一个引弓待发的战场。

    当面,从北方兵分14路昼夜驰来的第27集团军某机械化步兵旅,风尘未洗就一头扎进陌生的山地丛林、稻田水网之中。

    这是这支重型装甲部队首次进入山地丛林和稻田水网地形。数十吨重的装甲车辆、习惯北方地形气候的官兵,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考验。

    挑战重型装甲新极限的急行军

    发动机轰鸣,重型坦克和装甲车艰难前行,翻卷的履带带起大片泥土。雨已经连续下了几天,地面越发湿滑泥泞。

    一辆坦克陷入几十厘米厚的泥泞之中。营长杨周亮踩着泥浆跑过来,指挥士兵把一条“自救木”垫在坦克履带下面,然后跳入泥泞指挥坦克缓缓驶出泥坑。

    “非常难走!”杨周亮说,这条道路以前只走过轻型坦克,比轻型坦克重了一倍的重型坦克能不能走,谁也不知道。“幸好我们有所准备。但在有的地段,我们要集中一个排的‘自救木’才能走过去。”

    “自救木”是他们为征战南方水网地形所准备的器材之一。“战场机动,是重型装甲车辆面临的第一个严峻挑战。”旅长乔贵成说,这次演习也将为重型装甲部队在南方丛林水网地带行军积累宝贵经验。

    2小时后,一段V字坡又挡在了杨周亮带领的坦克1营官兵面前。他再次下车仔细研判地形,并利用无线电台提醒驾驶员需要注意的要点。随后,车队继续开动,只见先头坦克小心翼翼地低速下行到底,而后猛轰油门,呼啸着爬上坡顶。

    这个坡上下都达30度左右,接近履带车辆行进的极限坡度。

    30小时高强度机动

    30个小时、百余个导调情况……仗还没开打,驾驶员李竹伟几乎累麻木了——他嚼了一把生辣椒,困意如同“敌情”一般无处不在,时时侵袭着他。

    “进入机动阶段,部队履带装备和轮式装备兵分多路开进,昼夜行军。”乔贵成说,部队穿密林、跨陡坡、出泥坑,在山地丛林和水网稻田间快速穿梭。许多官兵一边驾驶车辆,一边处置各类突发情况,两天一夜几乎未合眼,体力和精神意志力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同样受考验的还有重型装甲。“步战车继电器是电子器件,易损难修,这次长时间、大强度的战场机动,对这些器件都是严峻挑战。”旅装甲科长张晓斌说,好在旅里之前革新制作了“外接简易继电器”。

    为最大削减南方的气候、水文和地形等对部队行军影响,这支部队在为车辆装备配备了“自救木”和草垫等物资之外,还编写《潮湿气候环境装备维护保养手册》等4本装备手册。

    “仅这一次机动,我们就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张晓斌已经在考虑在交战前紧急印发一些行军风险提醒。

    战场上的视频会诊

    夜幕降临,车队仍在丛林中突进。车载电台和对讲机中不断传来的各种路况报告、各级指挥员不间断的指挥口令。

    “编队指挥车遭炮火袭击,通信设备毁伤率达50%。”突然,车载电台里传出导演组下发的情况。

    3营营长王强打开远程视频系统,按着屏幕里维修专家的口述现场抢修。不到10分钟,指挥车便恢复通联。

    “战场抢修,历来是部队行军打仗的保障难题。”旅参谋长陈爱民说,近年来,他们对担负指挥、通信和侦察等关键任务的车辆装备进行升级改造,特别是实现了视频“远程会诊”。

    “战损”坦克抢修达不到规定的战斗力指数,就不能“复活”参战;工兵修复“炸毁”桥梁承受不了一定的载重,人装就别想过河;防化兵不按安全指数对“染毒地带”洗消,部队就被判全部“中毒”……一路行进,一路破险,成功应对上百次“敌情”后,这支重装部队逼近集结地域。

    新的战斗即将打响。 

责任编辑: 薛雪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