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中欧论坛汉堡峰会上的主旨演讲是以数字开始的:汉堡素有“世界桥城”的美誉,2000多座桥构成这座城市独特的风景线。在我看来,汉堡还有更多无形的桥通向世界……汉堡港装卸的集装箱每三个就有一个往来于中欧之间。 接下来描述“近40年中欧关系的累累果实”时,李克强又风趣地列举了一组数字:中欧建交以来,双方贸易增长了230多倍,现在平均每天就有15亿美元的贸易往来。也就是说,在我演讲的这20分钟里,中欧之间达成了几千万美元的合作。 数字似乎更多是经济官员和学者们感兴趣的。对一般公众而言,这些叠加的数字倒是让人想起中国一句古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个集装箱、一笔交易,不正是这样的“跬步”和“小流”吗? 中国和欧洲之间关系的厚度、广度,可以具体而微地分解为一项项的交流合作,所有这些努力累积起来,便奠定了中欧共进友好的大局。 微分、积分?这么想下去,隐喻的线索似乎又指向李克强的话。出访前夕他在德国《世界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曾提及莱布尼茨——这位德国哲学家、数学家,与牛顿同为微积分的奠基者。 署名文章还引用了德国的一句谚语,“只要顺着河流走,终能发现大海”。看,这不又暗合着荀子那小流与江海的哲思。 比起政治、经贸的“微积分”来说,人的故事,中欧之间个体和公众的“微积分”,更可触摸,更可感。李克强在主旨演讲中这样说道:“人文交流就像一个解码器,能够解开彼此的隔阂,织密心灵和情感的纽带。” 他向欧洲听众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徳国莱法州有一位食品加工师,30多年来往返中德250多次,不仅把自己的生产技术带到中国,还为中国地震灾区捐款,资助失学儿童。他甚至称自己是“一个85%的中国人”。 这一个人的30多年、250多次,进而中欧之间每年500多万的人员往来,以及到对方国家留学的总数近30万人,都是“跬步”和“小流”,最终将成就13亿多中国人与7亿多欧洲人命运相连、前途相关的“千里”和“江海”。 这是文明包容互鉴的“微积分”。 (穆柏) |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