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区升格“国家队” 打造长江经济带上游“新引擎”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10-16 06:51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成都10月15日电(新华社记者 李倩薇、陈健)14日,中国政府网全文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四川天府新区的批复》。批复指出,设立并建设好四川天府新区,对于积极探索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新路子、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具有重要意义。

天府新区升格“国家队”--承载千年农耕文明的天府之国,如今踏上新征程。

打造西部经济发展“双核引擎”

2011年5月,国务院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规划建设天府新区”。10月,天府新区总体规划通过审定。12月,天府新区建设正式启动。

天府新区范围涉及四川省成都、眉山、资阳3个市的7个县(市、区)、37个乡(镇),规划面积1578平方公里。规划建设天府新区,是四川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决策部署、落实国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

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形容成渝经济区“一个盆子”里装了5个区,即四川盆地里有1个成渝经济区,有成都和重庆2个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2个新区。

对于四川而言,天府新区升格为国家级新区,发展态势将更为强劲,将改变成都平原延续千年的“单中心”建城格局,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开辟新空间。同时,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将对四川发展高端产业、实现经济战略转型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天府新区的地缘优势可转化成“四种效应”

批复明确指出:“四川天府新区区位优势突出,交通设施完备,产业基础良好,科教实力雄厚。”在李后强看来,天府新区作为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会之处,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从地缘经济学角度来看,天府新区可培育“四种效应”。

--硅谷效应。在成都、重庆“过渡带”上构造“吸引点”,点燃高新技术火炬,以开明、开放政策吸引区外资源,变“过道”为“驻留”。

--支点效应。天府新区是东西南北之“重心点”、成渝经济区“双核五带”核心,能肩挑两市产生“支点效应”,和“两江新区”一起成为成渝经济区“两个轮子”。

--分流效应。天府新区是东西南北交点上的“中驿站”,可“过滤”和“截留”四方线上的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和人才流。

--势差效应。天府新区与成都、重庆等具有先发优势的地区相比存在差距。差距就是潜力,就是动力,由此产生“势差效应”。

聚集高端产业打造长江经济带上游“新引擎”

新区的“新”体现在哪儿?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高端产业的聚集和承接产业高端转移。天府新区建设两年多以来,高端产业聚集效应和地缘优势正在逐步显现。

2011年底,天府新区首批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的项目集中开工。沃尔沃成都生产基地、一汽大众核心配套项目、成都轨道交通材料产业园、成都生物医药科技研发和产业化中心项目、成都卫星电子通信材料项目、物联网高端制造基地相继建成。

2012年5月8日,中国内陆省份与新加坡的首个大型合作项目--新川创新科技园在天府新区破土动工。项目预计总投资达1000亿元人民币,规划面积约10.34平方千米。仅仅2014年1-7月,新川创新科技园已完成引资破100亿元,吸引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设立总部、发展总部经济。

天府新区的项目充分体现了国际化、现代化、高端化的特色,一些基础设施项目是按国际性中心功能、区域中心功能进行规划建设,考虑了未来10年、甚至更远的发展需求。不少项目属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天府新区的发展定位上,可以看出其肩负着非同一般的使命: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打造成为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形成四川乃至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从上游注入强劲动力。

责任编辑: 吕佳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