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杜宇)“爱上一座城,恋上一个家”,一句广告词折射出人们对城市生活的美好期盼。 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光鲜亮丽的城市日益暴露出脆弱的一面,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需求,众多外来务工人员还在等待“市民待遇”,雾霾、拥堵等新问题让人们对城市爱恨交加。 打造和谐宜居新城市,亟待更新理念,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引领新型城镇化道路。 亿万人口进城:考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未来将有过亿农业转移人口进城。人们不禁要问,城市是否容得下? 来自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前景不容乐观。目前,城市排水管网覆盖率尚不足50%,约2.3亿城镇人口尚未使用燃气,近20%的城市生活垃圾没有实行无害化处理。 管中窥豹,城市基础设施总量不足只是“城市病”的一个表现,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依然触目惊心。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既创造服务,也需要服务。 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说:“城镇人口增加,对道路、供水、公交等基础设施必然增加需求。如果建设不能跟上,城市有序运行就会出现问题。” 事实证明,无序发展房地产,靠“摊大饼”式扩张,与新型城镇化理念背道而驰。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要有新思维。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陈飞说:“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强调创新驱动战略,以创新为动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城市发展的集约化、智能化。” 技术创新:为和谐宜居城市提供动力 没有蛛网一般的脚手架,没有漫天飞扬的尘土,大型机械如同搭积木一样将钢结构和预制板拼接在一起,建筑内部空间可以按照自身需要灵活分割,并可与多项先进技术嫁接…… 如今,这种以“搭积木式”建房为代表的住宅产业化正在许多地方积极推进。据权威部门统计,住宅产业化在节能减排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产业化项目每平方米可节约能耗20%,节约水耗63%,减少垃圾91%。 推进住宅产业化,是依靠技术创新发展绿色建筑的一个缩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说:“从城镇化转向新型城镇化,意味着作为城镇化最基本的细胞——人类的住房必须更新形式,从传统建筑转向绿色建筑。未来,必须把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融入城镇化进程中。” 今年8月,国务院八部委出台《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意见推动下,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正风起云涌。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便捷。在南昌,居民通过手机,就能够及时查询到要乘坐的公交车与等车站点的距离、到站、离站等实时信息,出行做到“心中有数”。这得益于“掌上公交”这一技术的开发,也就是公交车通过GPS系统将进出站等定位信息传送到移动服务终端。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家居、医疗、交通、教育、物流、旅游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都将步入新的时代。 作为智慧城市的推动者,神州数码企业传讯部总经理周茜表示:“智慧城市不再是一个模式,而是一种发展理念。” 南昌市工信委副主任邱胜表示,建设智慧城市,就是构建一个更人性、更科学的城市新时代。运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驱动城市生活和管理的新模式,从过去的网络城市、数字城市升华为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创新道路和重要突破。 制度创新:为宜居和谐城市增添活力 位于北京西北郊区的肖家河污水处理厂是北京第一家由社会资本投资运营的水务项目,经过改扩建,2015年投入运营后,污水处理能力将由过去的每日2万吨提高到8万吨。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让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共基础设施领域,是破解新型城镇化“资金难”的有效途径。 浙江财经大学校长王俊豪说:“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一方面民间资本的进入有利于形成多元主体的市场结构,促进基础设施行业的企业改革,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与运营效率,另一方面还有利于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减轻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打造和谐宜居城市,还面临现行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一系列制度瓶颈。 当前,正是需要着力加强制度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说:“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就是要营造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以改革的红利释放发展的潜力。” 推进新型城镇化,创新机制体制的空间还很大,如创新和完善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满足城镇化用地需求;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有效保障城镇常住人口的合理住房需求…… 人们期待着,随着我国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梦想早日成为每个人的真切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