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控烟也要考虑执行难度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11-27 20:08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专电(记者张建、伍鲲鹏)国务院法制办24日公布《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作为第一部禁止在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和部分室外区域吸烟的全国性法规,这个送审稿引起公众广泛关注。

最严控烟条例,接轨国际公约

专家认为,这一条例一旦出台,将是中国控烟工作的一次巨大进步,在许多方面实现了一步到位。

首先,控烟立法将从地方层面上升至国家层面,覆盖全国控烟立法盲区,有力推动控烟进程。

北京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克安说:“国家层面的法规出台之后,将减少地方立法成本,进一步推动地方制定具体的控烟法规。以国家为后盾的控烟法规,将有力地推动地方控烟工作的开展,也将为执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其次,在控烟范围上实现了一步到位。规定所有室内公共场所一律禁止吸烟;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活动人群的公共场所的室外区域,高等学校的室外教学区域,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医院、妇产医院的室外区域,体育、健身场馆的室外观众坐席、赛场区域,公共交通工具的室外等候区域等也全面禁止吸烟……

专家认为,这一法规全面体现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精神,比如要求“所有室内公共场所一律禁止吸烟”“全面禁止所有的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电影、电视剧及其他节目中不得出现烟草的品牌标识和相关内容,以及变相烟草广告”等内容比较具体,可谓是力度空前,令人振奋。

另外,新规还规定了考核制度和经费保障,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工作所需经费予以保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公共场所控制吸烟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绩效考核”等。

烟民队伍庞大,监管难度增加

送审稿公布后,有关专家和公众担忧,一些实际困难可能会阻碍这一法规的顺利实施,决策者需要有充分考虑,做好相应的制度设计。

一是全面实施公共场所禁烟规定,可能会受到烟民抵制。一些烟民认为,吸烟也是一项权利,今后规定很多地方不能抽烟,还要求机关公务员等人群带头禁烟,是不是侵犯公众吸烟的权利;况且这么大的烟民群体,如何实现监管呢?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青斌认为,我国烟民数量非常庞大,他们对烟草和吸烟场所的需求非常高,这部分人对于控烟可以说是持反对意见的,这个群体可能会阻止控烟新规的出台和落实。

二是特殊人群吸烟行为如何监管。送审稿规定,各单位负责人一把手是本单位控烟工作第一责任人。然而,一些机关公务员告诉记者,虽然中央要求领导带头禁烟,但是有的领导在自己办公室吸烟,下属在场谁敢说不让领导吸烟?

三是执法难题如何解决。专家认为,未来的主要困难是执行,由谁来监管?是一个部门监管,还是多个部门共管?目前来看主要采取的是间接管理,由公共场所的管理者对吸烟者进行制止。

以长春市为例,该市今年3月初开始实施防止烟草烟雾危害办法,要求所有公共场所室内全面禁烟,并提出了卫生监督机构“一家执法”的控烟模式。

然而,记者了解到,由于种种限制,目前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管能力也覆盖不到所有区域和行业,部分学校、医院和大部分中小餐馆、宾馆仍旧是监管难点。一些执法人员表示,现实执法并不是那么简单,只能一步步推进,协调其他部门也不是那么简单。

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全面控烟

据了解,我国吸烟人群逾3亿,另有约7.4亿不吸烟人群遭受二手烟的危害;每年因吸烟相关疾病所致死亡人数超过100万,如对吸烟流行状况不加以控制,至2050年每年死亡人数将突破300万,成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所不堪承受之重。

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表示,我国因烟草之害的死亡人口数已经大大超过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公共安全的“第一大隐形杀手”。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烟草受害国,之所以在控制吸烟问题与先进国家存在明显差距,主要原因之一即在于公众对于吸烟危害健康这一重要的科学事实缺乏深刻的认识。

国际烟草控制政策评估项目(ITC项目)第三轮的调查发现,多数吸烟者知晓吸烟可以导致肺癌、肺气肿、早衰等疾病,但只有约一半的吸烟者知道吸烟可以导致冠心病、口腔癌和流产,只有27%的吸烟者知道吸烟可以导致中风,只有30%的吸烟者知道吸烟可以导致阳痿。

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说,政府重视是推进控烟的前提,但并不是有了政府规划就大功告成。如何有效地让烟害成为社会共识,让群众自觉主动地参与烟草控制才是关键。

中国控烟协会理事吴益群认为,此次控烟新规若能增加对烟草零售阶段的消费税,以及禁止烟草广告和影视烟草画面等,也将是减少吸烟者的好办法。

国际防痨和肺部疾病联合会高级项目官员甘泉博士说:“根据国际经验,要想推动控烟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使烟民数量得以明显下降,政府应该选择大幅提高烟草税,以产生税价联动效应。”

责任编辑: 司徒宇乾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