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循环是基本途径——山西革命兴煤之路“六型”转变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12-26 11:36 来源: 山西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延伸循环是基本途径——山西革命兴煤之路“六型”转变述评四

“卖一吨煤的利润买不到一瓶饮料”。2014年,煤炭市场真正迎来“寒冬”。

  与之相对应的是,今年山西全省的煤炭产量将达到9.5亿吨,较上一年9.62亿吨虽略有下降但依然处于历史高位。

  为什么煤炭产量高位运行,煤炭企业却叫苦不迭,甚至是亏不起也停不起。

  究其原因,主要是山西省煤炭产业综合性开发利用相对滞后,产业链条短、精加工比较欠缺、煤炭循环经济没有形成规模、产业发展过于依赖初级产品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煤炭的共生伴生资源利用程度也比较低,还没有真正实现单一资源开采向综合开发利用转变。

  山西省煤炭产业已经来到转型的十字路口,要往哪里走?怎么走?不仅关乎煤炭产业的生存,关乎全省经济的未来,更关乎3600万人民的福祉。

  近日,省委书记王儒林多次明确指出,要推动煤炭产业向“延伸循环型”转变,这是促进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有力的支撑。

  延伸就是以煤炭为起点,往下游走,往终端产品走。具体来说,就是发展煤炭衍生产业和非煤能源,形成煤炭、电力、煤层气、煤化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元支撑的综合能源产业体系。

  对此,省里从政策方面已先行一步。

  去年7月以来,山西省出台了《进一步促进全省煤炭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措施》(简称“煤炭20条”),提出了近期、中期、远期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就地转化的具体措施;今年印发的《进一步落实“煤炭20条”若干措施的通知》(简称“煤炭17条”),进一步提出加快煤炭转化项目建设,其中煤化联姻成为山西煤企转型发展的主路径。

  从“变输煤为输电”到现代煤化工建设,山西省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无序建设、低端扩张、特色有限、创新不足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

  新一轮改革就是要立足省情、理性选择,市场导向、科技创新,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延伸拓展、优化提升,加快推进现代化大型煤电外送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晋北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延伸拓展特色煤化工产业,优化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

  当然,加快推进煤层气产业基地建设是延伸产业链的重头戏。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地面煤层气总产能达到400亿立方米,管线总里程突破1.5万公里,气化人口基本实现全覆盖,使其成为山西省建设全国综合能源基地的一大亮点。

  循环就是以煤炭为中心,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多联产,做到对资源吃干榨尽。

  “挖煤不见煤,发电不冒烟”的同煤塔山工业园,已经构建了煤炭—电力—建材、煤炭—电力—化工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园区内各个生产单元首尾相接、环环相扣,把传统产业链中的废弃物消化在循环链条中,为传统的“黑色”产业贴上了“绿色”标签。

  尽管山西省循环经济在不断向前推进,但与全国先进省市相比,与山西的发展要求相比,我们的步子还不够快、不够大,发展的广度深度还有欠缺和不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各类工业废弃物排放量仍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

  面对严峻的现实,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彻底转变发展方式,成为山西的必然选择。

  省委书记王儒林为我们勾勒出了山西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的清晰脉络:在做好煤炭生产开发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煤矸石、煤泥、瓦斯、煤层气和矿井水的综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大规划、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形成以园区为重点,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循环网络体系,建立具有山西特色的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如果说,延伸和循环是山西煤炭产业转型的基本路径,那么构建新的现代产业组织体系和资源资产化、资本化、证券化运行机制,就是推进煤炭延伸产业和循环产业快速崛起和壮大的强力双翼。

  用延伸循环的理念重构传统产业流程,用延伸循环的规律重塑经济发展模式,用新的市场运行机制提升延伸循环的能力和步伐,这是山西煤炭产业的新课题,也是新机遇。(记者 杨珏)

责任编辑: 戚轩瑜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