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12月26日电(记者 宗巍、孟含琪)近年来,围绕创新驱动战略,吉林省做起"双生"文章,既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又让传统产业"有中生新",同时不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破解体制障碍,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老工业基地的"双生"文章 中科院长春分院近日发布:自主研发的卫星"吉林一号"将在2015年升空。这是东北地区首颗商用遥感卫星,可调查土地森林和水资源、农作物估产等。 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产业转型升级是一场硬仗,既要"有中生新",又要"无中生有"。必须走出发展"唯资源论"的路径依赖,敢于和善于推动"从有到新、从无到有"的转变。 "有中生新"寻找新发展,"无中生有"拓展新空间。围绕汽车、农产品、石化等传统产业,吉林省紧扣行业趋势,在新能源汽车、碳纤维等新产业上做文章。如今,奔腾、欧朗等一批"吉林造"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碳纤维原丝—碳纤维—碳纤维制品"的产业链条已经形成。 同时,吉林省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迅速崛起。今年9月22日淘宝特色吉林馆上线,短短3个月,销售额已经突破1亿元。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在今年8月举办的长春农博会上,一座别致的"玉米小屋"格外惹眼,屋里的特色玉米穗等产品让人耳目一新。天景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曲广深说,这是丰富产品类型的举措,也是创新发展的结果。近年来公司投入6000多万元成立研发中心,并与国内十几家科研院所建立院企合作机制。 在吉林省,像天景玉米这样拥有自己研发中心的企业越来越多。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吉林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鼓励和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 2009年吉林省启动"双十工程",每年支持10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10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几年来使大批企业受惠,开发新产品95个,实现工业增加值85.3亿元。一批拥有核心技术、潜力巨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涌现,为吉林省转型升级注入新鲜血液。 机制创新催生发展活力 12月11日,吉林省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奖励的若干规定》,对在科技成果研发及成果转化中贡献突出的人员或团队实施股权和分红奖励。一些科研工作者表示,用市场化的手段推动科研工作,更能产生活力。 创新驱动是吉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根本出路。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吉林省探索科技金融扶持机制,通过股权投入、贴息贷款等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撑。 为改变科技成果外流的局面,吉林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舟桥"机制,把创新成果的研发、中试、转化等环节衔接,收到明显成效。以长春市为例,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从"十五"期间的13%提高到如今的3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