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腕求生,为蓝天碧水携手而战 说不清楚从什么时候起,雾霾成为河北人民心头挥之不去的痛;而2014年初冬的那一抹“APEC蓝”,又给了我们无限的憧憬与希冀。 为了“APEC蓝”,河北省停产限产企业达到8430家,停工工地5825家。自去年以来,全省实施削减钢铁、水泥、玻璃产能和煤炭消耗的“6643”工程,关停各类污染企业8000多家。 壮士断腕,背水一战。听上去有几许悲壮,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决心,我们在收获好的空气的同时,经济“表情”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鹿泉曾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建材基地,高峰时水泥企业达到166家,拼资源、拼环境、产业单一的粗放发展模式一度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2007年以来,该区先后集中开展了三次大规模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攻坚战。经过三次调整,累计拆除75座水泥立窑、128台磨机、1497座料仓,削减熟料产能654万吨、水泥产能3028万吨、采石产能515万方。在做“减法”的同时,该区积极做好“加法”,培育了休闲服务业、电子信息业、轻工食品业、装备制造业四大新兴产业。去年1-10月份,该区四大新兴产业纳税17.5亿元,税收占比达到63%,单位电量财政收入增长307%,GDP能耗下降47.7%。 在努力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河北省也加大了同京津合作,共同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2014年7月31日,京冀两地签署《共同加快张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协议》,双方将进一步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植树造林、国家公园、碳排放权交易、首都周边贫困县脱贫等方面工作力度。2014年12月30日,《中国开发区协会与京津冀开发区协会共同推进京津冀开发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订,京津冀三地开发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合作机制正式形成。 产业协作,“京津研发、河北制造”模式正在形成 2013年12月26日,一辆崭新的汽车缓缓驶下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黄骅公司的总装生产线,宣告北汽“黄骅制造”正式诞生。目前,北汽集团已将旗下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产能全部移至黄骅,到2015年二期建设完成后,年生产能力可达40万辆。 2014年7月,北京市和河北省签署了共建曹妃甸的框架协议,共同把曹妃甸打造成首都战略功能区和协同发展示范区。目前,已有首钢、汉能光伏产业集团、北控水务投资集团、华润电力等央企和北京企业落户曹妃甸,总投资达1446亿元。 曹妃甸和沧州的“故事”只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河北还在更多领域收获了协同发展的“红利”——秦皇岛与北京,因中关村而加深缘分。2014年5月11日,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正式挂牌,这是河北省对接京津的首个综合性高科技园区,也是中关村海淀园在京外落地的首个外省“分店”;2014年12月9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央企京企·承德项目合作会上,承德签下10项合作框架协议及具体合作项目协议;保定成立了9个专项集中攻坚指挥部全面与北京对接,大红门市场落户白沟新城;张北县与北京中关村合作共建云计算产业园,吸引投资超百亿元。京津冀产业协作,风生水起。截至2014年10月底,河北省从京津引进资金1204亿元,引进项目850个。 在京冀“6+1”、津冀“4+1”合作框架协议下,今年,京津冀三地将推进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白洋淀科技城、亦庄廊坊产业园和冀津循环经济示范园等合作园区建设,力促曹妃甸千万吨级炼油、北京现代汽车第四工厂、阿里巴巴张北云计算中心、中粮100万吨燃料乙醇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同时,围绕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以建设中关村河北科技园、清华大学固安中试孵化基地等为载体,下大力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省实现产业化,逐步形成“京津研发、河北制造”产业协作模式。(记者商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