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勇当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2-10 09:10 来源: 气象局网站
【字体: 打印本页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系列报道之九 

气科院:勇当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冰雪皑皑的北极世界,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气科院)自主研发的漂流自动气象站正在分秒监测着备受世界瞩目的海冰变化;世界天气研究计划华南季风降水试验探空加密观测和雷达联合观测数据整理初步完成,我国已向世界气象组织(WMO)提交阶段性进展报告;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天基、地基、空基一体化综合观测已全面展开,人类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 

  作为我国大气科学领域学科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科研机构,近年来,气科院面向气象现代化建设需求,以突破重大核心攻关任务为主线,优化调整学科方向,整合聚集优势力量,开展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实现实质性突破,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和制约创新发展的重要问题,激发创新动力与活力,在气象科技事业发展史册上勇当不断开拓创新的排头兵,书写精彩篇章。

  瞄准优势学科领域推动科技创新工程建设

  在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坐标上,当下正是一个寻梦、筑梦与圆梦的重要时间节点。

  要想书写好实现“中国梦”的气象篇章,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为发展注入更多的生命力,而作为国家级气象科研单位,气科院更是责任重大。

  气科院院长端义宏表示,随着气象事业在新时期发展的新需求,气象观测系统向多圈层的全程、实时和定量监测方向发展,天气预报向专业化、精细化、定量化方向发展,气候模式向更广领域、更加集成的地球系统模式方向发展,气象服务向多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气象科技工作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凝练重点研究方向,培养更多优秀的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将科技资源配置机制设计得更合理,让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得更完善,对于气科院来说,势在必行。

  为切实强化科技的保障与支撑作用,气科院围绕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总体任务,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按照“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的要求,围绕核心攻关任务重新规划学科布局,将21个研究方向调整为重点攻关天气-气候一体化模式、区域大气再分析、次季节至季节变化机理与预测理论,发展8个优势学科。

  让我们来看一份气科院在2014年的成绩单——

  围绕重点核心任务联合攻关的研究取得新突破。气科院启动天气-气候一体化模式动力框架研发和物理过程参数化研究;改进气候系统模式,大气分辨率提高至120千米;改进雨滴谱分布模拟实验,开展多种参数化方案的测试评估;建立多源观测资料融合同化精细化分析预报系统;提出新的降水强度结构分析方法,对持续性强降水的量级、落区以及连续性的预报水平有明显改善。

  强化灾害天气预报方法和预警技术研究。气科院在影响台湾海峡台风结构变化机理、对流层高空冷涡对台风强度变化和路径影响、台风“韦森特”对季风水汽流的“转运”效应及其对北京“7·21”暴雨影响、雾-霾形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改进雷电临近预警预报关键技术。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试验取得新进展。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召开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启动基金委高原试验重大研究计划、行业专项重大项目,完成西部三站的人工探空加密观测和自动探空站建设。在华南季风降水试验及暴雨研究中,探空加密观测和雷达联合观测开展,针对移动设备观测数据和华南地区业务数据进行质控,资料初步整理在项目网站上共享。

  强化科研成果转化科技对业务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2014年,气科院多项科研成果得到业务化应用。为了科学客观地预报当前最受公众关注的雾-霾天气,由气科院研发的中国雾-霾数值预报系统(CUACE/Haze-Fog)在中央气象台开展全国范围的日常雾-霾业务预报,准确预报了重大雾-霾天气过程的起止时间、落区、强度和转折,预报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人工影响天气模式系统、作业信息实时采集系统、云特性卫星监测反演系统、产品共享发布系统和全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在国家级和省级推广应用,保障了国家级人影业务服务的稳定运行,提升了国家级人影服务的指导水平。

  气科院继续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天气雷达质控算法在天津运行,水文模式在四川、江淮开展试验,雷达风场反演对接到MICAPS平台,台风风场精细化预测模型、华东地区环境气象数值预报系统、雷电临近预警系统等在多个省市开展业务试运行,精细化逐日多层土壤墒情和灌溉预报系统、小麦白粉病和稻飞虱自动观测技术等在多省得到推广应用。

  科技创新关键在于人才,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也成为气科院重点谋划的关键一环。据气科院科技处副处长于飞介绍,气科院将根据确定的重点和优势研究方向以及大气科学前沿分层次分别组建科研团队,每个研究方向组建一个科研团队,调整和优化队伍结构,将主要研发力量和资源聚焦在重大核心攻关任务上。同时,气科院科学设置科研团队岗位,每个科研团队设置首席科学家、骨干和研究助理三级固定岗位,按岗聘任,动态管理,由首席科学家根据岗位条件、任务组织公开选聘。在2014年,气科院以高端人才引领和带动人才队伍建设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制订了《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启动了院“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骨干”评选,并落实优秀青年到业务单位交流、出国培训、创新团队培养等措施。(记者 吴越、通讯员 王德英)

责任编辑: 温雅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