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一个冬天的故事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2-25 15:55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1月14日,在河北迁安建源钢铁公司,几名工人坐在已经破拆的450立方米高炉前。燕赵大地冬去春来,钢铁行业仍严寒笼罩。2014年,河北省粗钢产量1.85亿吨,同比下降0.60%。这一看似细微的变化,因14年来首次下降而备受瞩目。曾支撑“世界钢铁第一大省”数十年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今贴上了“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标签。雾霾一起,钢铁更成众矢之的。“黑色产业”,遭遇“蓝色困境”。新华社记者 王民 摄

这是河北武安市淑村镇一处被取缔的石灰窑(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民 摄

这是河北武安烘熔钢铁公司一座420立方米高炉被拆除后的遗址(2014年12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民 摄

河北武安方大球团厂4座竖炉被取缔后转行,利用尾矿砂制砖(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民 摄

这是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3200立方米高炉车间(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民 摄

1月11日,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工人在3200立方米高炉车间出铁口操作。新华社记者 王民 摄

这是1976年唐山钢铁公司工人庆贺唐山大地震后炼出“志气钢”的场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月15日,河北迁安思文科德公司工人在八色印铁生产线上校对图案。新华社记者 王民 摄

责任编辑: 刘红色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